用准分子激光鞘拔出起搏器电极安全可靠(北大人民医院157例经验)
这项研究共对157例患者的电极导线进行了拔除。
其中147例(93.63%)无任何并发症,余者7 例(4.46%)患者出现心包填塞。
研究者指出,电极拔除需要有强大的心外科作为后盾。对植入侧静脉狭窄、植入导线时间较长、需要拔除的导线数目较多时,可能需要联合多种拔除工具,拔除时间和风险均相应增加。
就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而言,还需在拔除工具齐全、经验丰富、设备齐全的杂交手术室进行,同时需要麻醉科、心外科应急体系保驾护航,缺乏专项培训的中心应谨慎开展。
研究者总结,电极拔除的成功率与安全性是由电极植入时间、电极固定方式、拔除工具、术者经验以及心脏破裂等并发症紧急处理能力共同决定的。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昃峰、王硕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准分子激光鞘电极拔除系统拔除效果尚可,成功率和安全性都较高。
随着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植入量的增加,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长,这里就存在电极导线拔除的问题。
共拔除导线288根,其中右心房电极导线102根(35.42%),右心室电极导线112根(38.89%),除颤电极导线59根(20.49%),冠状窦电极导线 15 根(5.21%);电极导线平均植入时间为(108.79±85.72)个月。
准分子激光鞘电极拔除系统于2015年进入我国,这种系统拔除效果如何?
研究者根据美国心律学会 2017 年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专家共识定义了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成功及并发症。

结果显示, 153例(97.45%)患者的导线成功拔除,拔除术后电极头端残留 4 例(2.55%),残端均小于 4 cm。
该研究中,25 例患者需联合其他导线拔除工具拔除电极导线,这些患者经肘正中静脉造影均发现植入侧静脉存在狭窄或闭塞,且植入时间较长,平均为(117.90±89.56)个月,激光鞘推进困难。
这项研究中,157例患者平均年龄(65.28±15.38)岁,其中男性 94 例(59.87%)。
157 例患者中,电极导线最主要的拔除原因为囊袋感染(81.53%),其次是电极故障(12.74%)、菌血症(2.55%)、感染性心内膜炎(2.55%)、患者自觉不适要求拔除电极(0.64%)。
研究者指出,首次植入即发生囊袋感染的患者 57 例,占比 36.31%,提示国内心律装置的植入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临床植入及更换起搏器时均应当做好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
7例心包填塞患者中, 5例属于严重并发症(急性心包填塞及导线拔除术后需开胸修复瓣膜),包括 4 例紧急开胸进行心脏修补,1 例 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发现三尖瓣脱垂、三尖瓣重度反流而行外科手术;2 例患者术中出现低血压;1 例于导线拔除术后第 14 天死亡。
2 例患者联合 Evolution 机械鞘分离静脉粘连组织后成功拔除,21 例经上腔静脉途径不能完全拔除植入导线,应用下腔装置 Snare 成功拔除导线,其中 3 例患者应用 Snare 分离右心房导线出现右心耳穿孔,紧急开胸进行修补。
JAMA文章称鸡蛋是“坏蛋”,中国50万人研究则称:每天一个有好处!你信谁?
近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吃鸡蛋多的人,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研究汇总了1985年至2016年间共6个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数据,共29615名人,跟踪时间长达17年左右。研究发现,与不吃鸡蛋的人相比,每天吃半个鸡蛋的人心脏病发作、中风或过早死亡的相对风险增加6%~8%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40:54
0000阜外医院心律与影像团队合作研究发现:核磁共振有助预测心肌病患者猝死风险
近期,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姚焰、樊晓寒等联合磁共振影像科赵世华和陆敏杰团队发现,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如果存在心脏核磁共振显示较高比例延迟强化,患者的猝死风险较高。而且,延迟强化结合其他临床因素做出的评分系统(ESTIMATED评分),能更好预测猝死风险。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加拿大心脏病杂志(CanadianJournalofCardiology)上。达到健康公平,消除健康差异!美国发布健康2030目标
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发布了“健康人群2030”的目标。这十年目标,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关注的层面很多,不仅注重老年人、青少年、少数种族人群健康水平,还注重整体人群的生活质量、幸福感等。为了让这十年目标更为具体,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还追踪和梳理了经济稳定性、教育、医保、社区邻里以及社会和家庭等各种指标。ACCORD研究7.7年随访:糖尿病长期强化降压和贝特类药物降脂或致肾损伤
2型糖尿病既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显著增加慢性肾脏病发生风险,因此,保护心脏和肾脏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心血管病高危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降压、降脂是重要的管理策略,但至于这三项指标降至什么程度最佳,目前仍难确定。杨进刚阜外2023-08-24 03:42:12
0000瑞典研究:心脏病患者若肚子大,要警惕再次犯病!
早有研究证实,腹部肥胖是心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杂志》上的一项瑞典研究,心脏病患者腹型肥胖,再次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高,尤其是男性。这项研究对超过2.2万例的首次心脏病发作患者进行了跟踪,分析了腹型肥胖(腰围)与心血管疾病复发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中,根据西方的标准,大多数人(78%的男性和90%的女性)为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4厘米,女性≥8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