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半年可降低LDL,C水平43,陈韵岱等真实世界研究)
倾向性得分匹配分析显示,治疗6个月后,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治疗的患者,LDL-C水平降低幅度明显大于仅接受他汀类药物为基础降脂治疗的患者(42.57% vs 30.8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等发表来自真实世界的研究表明,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治疗降脂效果明显,但远期获益尚需进一步明确。
大量研究证实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血管疾病进展的因果关系,但临床实际中,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控制得如何?
其中LDL-C控制在≤1.0 mmol/L 的比例在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治疗患者中变化更大,从5.29%上升到29.26%;而仅接受他汀类药物为基础降脂治疗的患者中则从0.23%上升到 6.11%。
但依据2019年ESC血脂指南标准(LDL-C<1.4 mmol/L且同时满足较基线降低≥50%),使用20 mg/d瑞舒伐他汀,仅27.0%能够达标。
LDL-C控制在≤1.4 mmol/L 的比例在两组分别从10.36%上升到47.69%,从2.99%上升到18.43%。
[1]Liu YQ, Li DD, Chai M, et al. Real world effectiveness of PCSK-9 inhibitors combined with statins versus statins-based therapy among patients with very high risk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RWE-PCSK study). J Geriatr Cardiol. 2021 Apr 28;18(4):261-270.
不过接受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治疗的患者,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较之仅接受他汀类药物为基础降脂者未显著降低。
研究显示,纳入的3063例患者中,89.91%在冠脉置入支架前接受中-高强度他汀为基础的降脂治疗,但仅9.47%的患者LDL-C达标(低于1.4 mmol/L)。
而根据北京同仁医院史旭波等发表的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对于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20 mg/d和10 mg/d,在基线LDL-C水平分别为3.07 mmol/L和3.00 mmol/L时,治疗12周时LDL-C降幅分别为43.23%和37.75%。
这项研究共纳入2019年1~6月32家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063例患者,其中453例患者接受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治疗,2610例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
来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彧:不停跳搭桥失败者术后风险高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然而,体外循环仍然是OPCAB的后盾,一旦有病情需要,及时中转体外循环,往往是最为安全的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彧、刘曦等研究表明,中转率为2.37%。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靶血管暴露困难、恶性心律失常等是OPCAB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手术的常见原因。术后房颤,应警惕心衰!欧洲心脏杂志超300万人研究
有研究显示,高达40%的心脏手术患者和2%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房颤。在临床上,术后房颤通常被视为由手术应激和儿茶酚胺释放引发的相对良性事件。近日,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针对300多万患者的研究显示,手术后发生房颤的患者因心衰住院风险增加。研究中,1.3%在出院时首次诊断为房颤,6.7%曾被诊断为房颤。心衰防治有五件小事!JACC综述
对于一颗衰竭的心脏,当前不断发展的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无疑可起到很好的改善,不过随着人群的寿命越来越长,不良生活方式越来越流行,仅仅左手靠药物右手靠器械,就不够了。JACC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特别强调了心衰的生活方式防治。文章指出,虽然“三高”有药对付,但心衰的患病率还是不断上升,这提示还是需要从“三高”的上游,即不良生活方式早早做个了断。肥胖:促进心衰发生甘油三酯升高,是中青年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开滦研究新分析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致病成分,但即便LDL-C降到目标范围内,仍有残余心血管风险。因此,近年来,LDL-C外的其他血脂指标也备受关注。近期,一项基于开滦研究6万余人的新分析表明,对于中青年人群来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2:52: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