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柳志红教授团队报告(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球囊肺动脉成形术短期效果好)
研究者指出,需进一步完善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并深入开展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认为,这得益于几点:(1)借助前期丰富的肺血管病介入治疗经验;(2)术前综合治疗心力衰竭,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3)术前、术中确定血管病变类型,评估并发症风险;(4)采用小球囊分次扩张技术。
据作者介绍,2001年Feinstein 等首次报道了球囊肺动脉成形术用于不能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

另外,手术相关费用较低,21例患者平均仅花费18 496.48元。
2015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对于不能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或者风险/ 获益比较高的患者可以考虑行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该研究中,21 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接受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 例,平均年龄59.24岁,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1.95年;WHO 心功能分级Ⅱ级者占47.6 %,Ⅲ级者占52.4 %。患者平均扩张3.24支肺段动脉,3.9支亚段动脉。
来源:赵智慧,王勇,罗勤,等.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563-567.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是在透视下利用指引导丝穿过狭窄或闭塞肺动脉,加压球囊以扩张栓塞处肺动脉,改善肺血流灌注以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的方法。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肺动脉高压中的第四大类,由机化血栓致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这类肺动脉高压患者如未经治疗,3 年存活率仅10%,预后极差。
近期,阜外医院柳志红教授研究团队在本刊发表研究称,对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肺动脉压力、心功能、N末端B型利钠肽原和6分钟步行距离,而且无并发症发生,显示了该技术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者指出,迄今该领域规模最大(308例患者)的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显示,患者术后1 年和2 年随访总体生存率为96.8%,3 年生存率达到94.5 %。但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达36%,5.5%的并发症需要机械通气。
作者表示,尽管目前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患者的选择,手术时机、手术实施次数和实施间期,开通血管的程度和广度,新影像技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或靶向药物治疗与球囊肺动脉成形术的桥接,球囊肺动脉成形术的远期效果和预后评估等。

但该团队完成的21 例患者未出现并发症,仅1 例患者因导丝通过狭窄血管时出现咳嗽、咯血,终止操作。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目前唯一可治愈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方法,但国外仅有57%的患者接受这种治疗,国内可开展此项手术的医院很少,靶向药物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有限,且费用昂贵。
阜外学者公布我国大肚腩影响因素:饮酒、学历低和高收入者中枪
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还是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全身性肥胖相比,中心型肥胖(俗称“大肚腩”)与慢性病具有更强的相关性。中心型肥胖反映了腹部内脏脂肪的堆积程度,比全身性肥胖具有更高的危险性。≥60岁老人使用50 mg阿司匹林更安全!北大医院刘梅林等研究
很多老年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但是常常又会担心出血风险的增加,那么如何更好选择适当的剂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等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需要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60岁老年患者,50mg/d更兼顾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者通过对入选的老年患者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进行分析发现: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1:36:55
0000两种糖尿病明星药物孰优孰劣?美万例患者真实世界“PK”
近期,由葛均波、霍勇、李勇教授等牵头中国心血管病学、内分泌学、肾脏病学和神经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发布了《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共识建议,糖代谢调整药物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对心血管和肾脏具有明确临床获益证据的药物,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共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那么这两种“明星药物”,在真实世界谁更优?降压药,还能防治精神疾病?意大利学者观点文章
7月27日,意大利学者发表文章指出,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神经精神的影响存在差异。强有力的证据表明,α1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噩梦、睡眠质量。其中,哌唑嗪有抗焦虑作用,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6:46:33
0000降脂,进入联合治疗时代!?柳叶刀随机研究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目前指南建议,在考虑加用非他汀类药物前,应先使用最高耐受剂量的他汀进行单药治疗。7月18日,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来自韩国的随机、开放标签、非劣效性研究表明,与高强度他汀单药治疗相比,中等强度他汀和依折麦布联合治疗让患者的LDL-C达标率(LDL-C<1.8mmol/L)更高,同时耐受性更好。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3:56:4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