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性心肌病独立存在!?中美学者综述
心衰患病率的上升,部分原因是由于超重和肥胖流行所促成。
近日,一篇中美学者发表的文章指出,当前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证据支持“肥胖性心肌病”这一疾病的存在,并且独立于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其他心脏病而发展。
肥胖性心肌病,指仅由肥胖引起的心脏结构、功能以及代谢异常。
这个概念也不是新近提出的,早在2007年就有学者提出。
文章指出,仅仅以“肥胖性心肌病”来定义肥胖和心肌病间的关系是有挑战性且复杂的,因为肥胖通常在心脏病理表型之前即已存在多年。
此外,肥胖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纵向数据有限,较难确定“肥胖性心肌病”的确切发病时间。
肥胖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具有代谢活性的内脏脂肪的异位沉积增加泵血负荷,血流动力学改变,营养、肠道菌群以及神经体液的异常改变对心脏能量代谢、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及心肌存活产生不良影响,以及影响心肌电生理增加房颤风险等。
实验室研究证实了在遗传易感和饮食诱发肥胖中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病理生理变化。
肥胖患者心脏超声通常会出现E/A比率降低,在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等容舒张时间延长。
长期肥胖与心脏重塑密切相关,其特点为左心室肥厚、心脏纤维化和舒张功能障碍,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
文章指出,肥胖是导致心肌肥厚和收缩功能不全以及心衰的独立因素。

图1 脂肪过度沉积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心室功能的总体影响
文章还从细胞分子学层面阐述了肥胖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
其中涵盖脂肪组织功能障碍、全身性炎症、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转运异常、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脂毒性以及氨基酸代谢紊乱)、细胞内稳态改变(尤其是线粒体 Ca2 稳态)、氧化应激、自噬/线粒体缺陷、心肌纤维化、降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和内皮损伤。

图2 肥胖性心肌病代谢应激和细胞器功能障碍
脂肪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中分泌的多种脂肪因子(比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内脏素等)、多种炎性因子(IL-6、TNF-α 、CRP等)以及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II、NO、ET-1等)可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
瘦素、脂联素被证明可调节心肌代谢和心肌细胞外细胞结构和组成,促进心脏重塑。这些因子以及IL-6、TNF-α等与心力衰竭相关。
另外,过量脂质超出了线粒体代谢处理能力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线粒体功能障碍还可导致活性氧增加,进一步引起代谢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
肥胖总归是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的产物,因此管理肥胖就需要减少能量的摄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和能量摄入,以及加强生活方式干预。
此外,减重代谢手术也是治疗的一种选择,近日发表在Lancet上的一项对17万人的研究表明,减重代谢手术可降低肥胖患者49.2%的死亡率、中位预期寿命延长6.1岁。
不过这些治疗策略是否是肥胖型心肌病的最佳治疗手段尚不清楚。
此外,对于将胰岛素抵抗以及抗炎作为干预目标目前尚无证据。
还有研究显示,ACEI和ARB有助于促进脂肪细胞分化,降低炎症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拮抗RAS系统或是目前可行选择。
来源:Ren J, Wu NN, Wang S, et al. Obesity Cardiomyopathy: Evidence,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Physiol Rev. 2021 May 5. doi: 10.1152/physrev.00030.202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0001
相关推荐
美国内分泌年会研究称,仅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会漏诊糖尿病
根据美国内分泌年会上公布的一项新研究,仅使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诊断糖尿病会漏诊糖尿病。这项研究入选了9000名未确诊糖尿病的成年人,接受了HbA1c检查和葡萄糖耐量试验。研究人员发现,在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有73%的患者HbA1c正常。作者认为,仅由HbA1c测试筛查糖尿病不可靠,会低估糖尿病的患病率。我国学者提出迅速识别脑卒中120三步法:1看脸是否对称,2查手臂是否单侧无力,“0”聆听讲话是否清晰,若有就打120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蕾蔓医学院刘仁玉教授遵循中国人的特点,提出了既可方便记忆,又能迅速识别脑卒中患者的“120”三步法。其中“1”代表“1看脸是否对称”,“2”代表“2查是否存在一侧手臂无力”,“0”代表“聆(0)听讲话是否清晰”。120也是以大家熟知的医疗急救电话号码,更方便记忆。如果怀疑中风,可拨打急救电话120。杨进刚阜外2023-08-04 09:10:39
0000AHA发布声明,运动是高龄心脏病患者“良药”,练太极可增强体力和平衡感
生命在于运动,无论何时运动都不晚。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声明,指出规律运动是高龄心脏病患者的一剂良药,70岁、80岁甚至更高年龄的患者都能从运动中获益。除了专业的心脏康复训练,日常步行和做家务也有助于改善心脏病症状和提高运动耐力。该声明的撰写委员会主席指出,在发生心脏病或其他心脏事件后,患者需要增强体力,这对高龄患者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有力气举起购物袋,并将其搬运到车子上。熬夜,让心跳紊乱!美国研究
一项发研究表明,一个健康人若长期睡眠不足,会出现异常心率模式。研究者指出,睡眠是健康的重要支柱,看待睡眠就应该像看待运动和营养一样。研究者发现,当一个人入睡后,大脑会周期性出现自发性皮层唤醒的活动高峰。而正常睡眠和睡眠不足的人虽然这种自发性皮层唤醒的活动高峰数量相似,但睡眠不足者之后更容易出现心率加快。并且与正常睡眠者相比,睡眠不足者心率平复到正常所需时间,也比正常睡眠者长。杨进刚阜外2023-09-20 14:25:59
0000Lancet:我国年龄标化心血管死亡已出现下降拐点
今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等在《柳叶刀》杂志在线发表了1990-2013年中国的死因变化。研究显示,1990年我国年龄校正的心血管病死亡为389.3/10万人,2013年则为307.18,降幅达到21%。总体上看,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应对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与我国高血压的防控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心血管病包含有多种疾病,不同疾病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