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脏协会年会报道(晚餐有,毒,少吃为妙)
有没有想过,得高血压和糖尿病,或是因为晚餐吃错了?
在考虑了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社会人口学特征等以及研究的设计问题等,进一步分析显示,晚上6点后,每多摄入总能量的1%,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均会“水涨船高”。
而且晚餐吃得多的人收缩压(118.7 mmHg vs117.5 mmHg)、舒张压(72.2 mmHg vs 71.0 mmHg)也明显更高。
这项研究共对12708位18~76岁的西班牙裔和拉美裔美国人的晚餐情况进行了分析,受试者均无癌症和糖尿病。
来源:Ashley Lyles. AHA: Late Meals Linked to HTN, Prediabetes: Risks seen in study of Hispanic and Latino Americans. MedPage Today. November 06, 201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大多数人晚上是舍不得自己饿肚子的,这项研究中在晚上6点后,每日进食的晚餐平均摄入热量为总热量的35.7%,有超出一半的人摄入至少30%。
这项研究的晚餐时间是以晚上6点为时间节点的,具体利害是以晚餐所摄入的能量多少来分析的。
近日在美国心脏协会(AHA)2018年年会上一项研究就报道:晚餐还是少吃点对,多吃有“毒”。
对于晚餐少吃或对很多人都适用,不过鉴于研究对象是西班牙裔和拉美裔,而且这项研究也得不出因果关系,因此研究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来明确一下是否改变进餐时间就能通过调控血糖、血压而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声明指出,在保证早餐的情况下,对自己什么时候吃饭,具体吃什么要“精打细算”一下,并且尽量不要太晚进餐,或会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其实对于进餐时间的重视,在去年AHA发表的一项声明中就可见一斑。
“进餐时间之所以会影响健康,或是由于其对身体生物钟产生的影响所致。在动物实验中,如果在睡觉时等不活动时段进食,其生物钟会重设,从而改变营养代谢,导致体重的更多增加,胰岛素抵抗以及炎症。不过更多的人体研究尚需开展。”这份声明中,作者称。
结果显示,与晚餐吃得少的人相比,那些在晚上6点以后,晚餐带来的能量至少为30%的人,高血压风险增加了23%,糖尿病前期风险增加了19%。
不过研究没发现,晚餐与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有关联。
“在给患者生活方式建议时,我们经常会建议吃多少或吃什么,其实还应该考虑一下什么时候吃。晚餐应该少吃点,摄入热量少一些,夜宵什么的还是尽量少来。”研究者指出。
具体,与晚餐不怎么吃的人相比,晚餐吃得多的人空腹血糖明显升高(93. 7mg/dL vs 93.0 mg/dL),胰岛素水平更高(12.4 mU/Lvs 11.6 mU/L),评价胰岛素抵抗的指标HOMA-IR也更高(2.9 vs 2.7)。
循证医学没有死,已进入循证医学2.0时代
BMJ杂志曾发表评述文章,称循证医学已死。认为“今天的循证医学,就好比一把上了膛的枪,顶在临床医生的头上,你最好乖乖地照着临床证据做”。指出循证医学与制药业产生各种联系,尤其是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后,其价值可能超过千千万万名医药代表的营销。国内也有人对此观点颇为认同。但这一观点并不是很正确。循证医学是思辨的思维方式首先,循证医学不是临床试验,不是指南,而是一种思辨的思维方式。杨进刚阜外2023-08-06 15:39:270000Drugs Aging杂志研究称,老年人中西药合用有风险
近期,一项发表在DrugsAging上的研究考察了老年人同时使用处方药和中草药的情况。研究者摸底了22项≥65岁患者用药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中西药同时服用的比例不等,从5.3%~88.3%。其中,最常与中草药联合使用的处方药物为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降脂药、抗凝药、止痛药、抗组胺药、抗糖尿病药、抗抑郁药和他汀。【医不自医】全国50家医院1582名内分泌科医生调查:三成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六成血脂异常
现如今,从医者心理压力和工作强度都超级大。就是这群最懂健康的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北郭立新等对全国50家医院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现状堪忧。研究显示,接受调查的医务人员伴有血脂异常危险因素比例较高,比如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占31.31%;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者占56.02%。杨进刚阜外2023-08-04 10:26:340000移动设备管理房颤大有可为!JACC刊登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等40城市研究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早期识别和抗凝治疗依从性差一直是房颤管理的主要问题。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和郭豫涛等在JACC发表文章称,利用智能手表、手机等移动设备,实施房颤综合管理,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等栓塞风险和再住院率。移动设备综合房颤管理策略基于移动房颤管理应用程序,并结合ABC路径:“A”预防中风;“B”症状管理;“C”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