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约4530万国人有外周动脉疾病)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研究还显示,在ABI≤0.9的受试者中,4.6%伴有间歇性跛行;而间歇性跛行患者中90.2%其ABI≤0.9。
研究者指出,应该加强公众健康教育,进行适宜的早期筛查目。
研究还显示,这种病随增龄而更多见,比如35~44岁人群患病率为6.0%,而≥75岁人群患病率则高出近半为11.8%;城乡和男女患病率相似。
比如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外周动脉疾病风险就增加26%。
此外,那些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如老龄、吸烟、教育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以及汉族、居住在农村均会增加外周动脉疾病风险。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中0.2%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研究者指出,考虑到中国老龄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在未来十年还会上升,今后需要加强这种疾病的防治,并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
一个有外周动脉疾病的人,心梗风险会增加5倍,脑卒中以及死亡风险增加2倍。那么中国有多少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王增武教授和高润霖院士等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显示,中国≥35岁人群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为6.6%,按后者估算,全国约有4530万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但仅0.2%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
外周动脉疾病除了增加心梗和脑卒中以及死亡风险,还会引起跛行、残疾、截肢等,虽然如此,这种疾病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美国和加拿大,人群中也只有25%~36%了解。
来源:Zengwu Wang, Xin Wang, Guang Hao, et al. A national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from China: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
就知晓率而言,男女和城乡相似。不过男性更多接受了治疗(0.4% vs 0.1%,P=0.031)。
这项研究的数据来自中国高血压调查(CHS)。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最终抽取了其中≥35岁的30025人纳入分析,其中男性占45.8%,53.7%为农村居民。
图1 2012~2015年中国城乡、男性和女性外周动脉疾病流行状况
外周动脉疾病由踝肱指数和爱丁堡间歇性跛行问卷定义,踝臂指数(ABI)≤0.9或有间歇性跛行即诊断。
郑州学者研究称,合并心衰的患者对比剂肾病风险高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学者研究称,合并心衰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介入术后易发生对比剂肾病。研究显示,合并心衰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有三成存在肾功能不全,而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仅8.44%有肾功能不全。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心功能状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有所不同。阜外7年6万冠心病患者,变异型心绞痛占0.5%,半数冠脉狭窄,女性心律失常风险高
阜外医院李建军、朱成刚等通过分析2003-01至2009-12期间该院收治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发现,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比例较高,女性发生室速及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高出男性数倍;半数患者存在冠脉固定狭窄。杨跃进和霍勇等报告中国心室内放“降落伞”初步结果:成功率97%,3个月心功能有所改善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等报告了全国7家医疗中心进行的PARACHUTEChina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使用Parachute系统行经皮心室重建术(PVR)成功率97%。心室重建术是针对伴有扩张膨出甚或室壁瘤的心衰患者,将“伞样心室隔离装置”置入心室,使心室减容和心尖部成形的新技术。2015阜外医院外科年度报告十二看点:手术量13755例,死亡率连续7年低于1%
“用心守护六十载,矢志不渝一甲子”。油墨未干的《阜外医院外科年度报告2015》,就是阜外医院外科团队守护心脏、守护生命的一份见证。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指出,“品质与创新”是阜外外科团队永恒的目标。他强调,《阜外医院外科年度报告2015》并非团队努力的终点,而是阜外人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质量的新起点。杨进刚阜外2023-08-01 11:31:340000美研究者称,居民区绿化越好,心脏病和中风风险越低
既往有研究已经发现,居民区绿色植被较多,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12月5日,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发现,在绿树环绕的地区居住的人,发生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明显降低。研究者首次发现,在绿化好的居民区生活的人交感活动、氧化应激等的生物标志物水平明显低于绿化较差居民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