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专家共识发布(不应随意诊断颈性头晕和椎基底动供血不足)
眩晕、头昏、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相关理论的更新,对这些症状的分析和诊治也有了新的进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就此推出了《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1. 眩晕、头晕和头昏三者的定义:
问诊要还原眩晕/头晕的真实场景,并简练如实记录;病历记录避免仅使用简单的“头晕”或“眩晕”等词组替代对平衡障碍场景的描述;眩晕/头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作频率等因素,须完整地记录。
3. 脑干和小脑病变
(3)头昏是指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通常与自身运动并无关联。
(2)前庭神经炎: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剧烈眩晕常持续1~3 d、部分可达1周余;眩晕消失后,多数人尚有行走不稳感,持续数天到数周;一般无听力障碍。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尽早进行适当活动。
10.眩晕、头昏、头晕防治原则
5. 对精神心理性头晕的诊断尚无统一意见
8. 问诊以及病历记录有讲究
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 50: 805-812.
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前庭功能低下的慢性眩晕/头晕患者,前庭康复训练均可能使其受益。
(3)梅尼埃病眩晕:发作期可使用前庭抑制剂;预防眩晕复发应采取阶梯性疗法,包括限制食盐的摄入,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口服倍他司汀或利尿剂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有创性治疗。
发病机制不明,一般认为与视觉、前庭觉和本体觉在中枢的整合冲突有关。儿童、女性和偏头痛患者更易罹患本病。
控制晕动病发作的药物多为前庭抑制剂。患者乘车船时,应靠窗而坐,避免环顾周围环境,脱敏性适应包括渐进性暴露于诱发环境及渐进性的驾车训练等。
晕动病指乘车船等交通工具时出现的恶心呕吐、出冷汗、脸色苍白、困乏、头痛、气味敏感、无食欲以及血压不稳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1) 眩晕指没有自身运动时,有旋转感或摆动感等运动幻觉;
颈性头晕推测有3种病理机制参与了颈性头晕的发生,包括旋转性椎动脉闭塞、颈部交感神经损伤以及颈部本体觉损伤。
(4)部分贫血、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心梗或心律失常、心衰、体液电解质或酸碱度紊乱、眼肌麻痹和屈光不正等疾患可能导致头晕,应重视全身相关疾病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4. 颈性头晕的概念和机制仍应持谨慎
(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前庭疾病,表现为短暂的视物旋转或不稳感,多发生在患者起卧床及翻身的过程中,有时出现在抬头和低头时。这种病手法复位是治疗根本。
事实上后循环缺血仅指后循环的脑梗死或TIA。尽管一些回顾性统计分析发现眩晕发作后患者后循环梗死的风险增高,但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非椎-基底动供血不足或被曲解的后循环缺血。
眩晕常见疾病包括前庭周围性病变(在眩晕/头晕疾病谱中占比为44%~65%)、前庭中枢性病变、精神心理性头晕以及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
防治原则包括: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及预防以及给予康复训练。比如对于前庭性偏头痛,可服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或丙戊酸等进行预防。
目前对精神心理性头晕的诊断尚无统一意见,大致可概括为3个方面:
颈部交感神经损伤的假设,已基本被否定。颈部本体觉异常,多与挥鞭样损伤相关,相对较为肯定。
在眩晕/头晕疾病谱中占7%~12%,病因以脑梗死最多,其次为脑出血、多发性硬化、肿瘤、感染和变性病等。
9. 应重视神经-耳科学的检查
共识指出,椎-基底动供血不足曾被广泛地用于眩晕/头晕的诊断,尽管近年来椎-基底动供血不足的诊断已鲜有见到,却出现了以后循环缺血代之的错误倾向。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是指当头颈部转向一侧时,椎动脉受到牵拉或被压迫,在侧支循环缺乏的情况下,导致一过性后循环血流的下降,其本质为后循环缺血,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报道仅150余例。
7. 眩晕常见疾病:前庭周围性病变最多见
因此对于病因不明确的眩晕/头晕患者,应该加强病因诊断或随访,而不该随意诊断为椎-基底动供血不足或后循环缺血。
(2) 头晕是指非幻觉性的空间位置感受障碍,但不包括现实感丧失和思维迟钝、混乱等障碍;
(5)对于直立性低血压、药源性眩晕以及视性眩晕等应注意鉴别。
(3)无器质性病理损害但因精神心理障碍而表现为非特征性的头昏闷。既往相关诊断概念包括姿势性恐惧性眩晕和慢性主观性头晕等。
多数国内外的专家对颈性头晕的概念和机制仍持谨慎的态度,需进一步的研究。
(1)没有器质性病理损害或损害轻微难以解释其前庭症状;
眩晕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者多见于TIA和部分多发性硬化;持续数小时到数天者多见于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或感染性疾病;持续数周以上者多见于肿瘤或变性病。
(2)存在器质性病理损害但因合并精神心理障碍而明显加重或致前庭症状迁延;
6. 晕车和晕船
2. 不该随意诊断为椎-基底动供血不足或后循环缺血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11.各种前庭功能低下者:前庭康复训练有益
【一生可能只见一次的病例】
除常规的体格检查之外,应重视神经-耳科学的检查,包括自发性眼球震颤、视动性检查、前庭-眼反射以及前庭-脊髓反射等内容。
开滦研究:常喝茶可改善血脂,使心血管风险降低8%
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开滦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常喝茶可改善血脂,尤其是减缓“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时间依赖性降低速度。研究者分析了8万多名中国人血“好胆固醇”水平的变化与喝茶的关系,喝茶频率分为4种:从不或少于1次/月、1-3次/月,1-3次/周,≥4次/周,茶叶种类分为绿茶、红茶及花茶、草药茶等。退行性病变,已成我国瓣膜病主因!阜外医院李静等研究
阜外医院李静等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中,退行性病变已称为主因,但在中重度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仍最常见。研究者认为,应关注退行性瓣膜病,并制定针对性策略。此外要注意严重瓣膜性心脏病可能治疗不足,尤其是那些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杨进刚阜外2023-09-20 16:06:150002英研究发现,二尖瓣反流或并非老年退行性病变,而与这种常见病关系密切
近期,英国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公布了一项纳入550万英国成年人、随访超过10年的队列研究结果。该研究首次发现,高血压与二尖瓣反流密切相关。该研究显示,自115mmHg起,收缩压每升高20mmHg,二尖瓣反流风险增加26%。舒张压每升高10mmHg或者脉压每升高15mmHg,二尖瓣反流风险也增加相似的幅度。冬季每天一个鸡蛋,可维持维生素D正常!澳大利亚研究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日光照射。但在冬季,由于日照不足,体内维生素D水平会有所下降。而长期维生素D缺乏不仅可导致骨质疏松,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抑郁、痴呆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除了补充维生素D,鸡蛋是为数不多的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12周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年轻成年人冬季每天吃一个鸡蛋,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维生素D水平,同时不会导致血脂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