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使用他汀共识七要点(年龄不应是障碍)
7. 使用他汀类药物使血脂达标后,应坚持长期用药,可根据血脂水平调整剂量甚至更换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如无特殊原因不应停药。
老年患者他汀治疗的监测
3. 对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老年患者,可考虑:更换另一种药代动力学特征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减少他汀类药物的剂量;隔日用药。
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老年患者应监测不良反应,观察有无肌痛、肌肉压痛、肌无力、乏力和消化道症状等。
6. 年龄不应成为高龄患者(≥ 80 岁)使用他汀类药物的障碍。
5. 应尽量选择使用在肝内或体内不同代谢途径的药物。
2. 如无特殊原因或禁忌证,应鼓励具有多种ASCVD 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
1.对于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治疗,不提倡过分严格控制饮食和过快减轻体质量。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4.老年ASCVD 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应从小或中等剂量开始,以后根据他汀类药物疗效调整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极高危患者,可使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尽快使血脂达标。
来源:刘梅林, 陈亚红. 2015 年《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suppl2): 75-76.
老年患者调脂治疗的目标

共识提出,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应认真评估老年患者ASCVD 危险因素,充分权衡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风险,根据个体特点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
中国的人多,但老年人更多。而老年人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高危人群,是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宜人群,但老年人群有多为脆弱人群,医患双方常考虑他汀药物的安全性,而使得应用多严重不足。《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则为这一人群的规范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服药前、服药后4 周复查血脂、肝酶、肌酶及肾功能;3~6 个月未达标者,应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或种类,达标后每6~12 个月复查。
女性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建议用50mg,肥胖/超重者用75~100mg!刘梅林等解读中国专家建议
月经周期,妊娠,绝经……,女性凝血状态也在随之不断变化,如何在女性中游刃有余地将抗栓治疗优化?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付志方等就《女性抗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建议》进行了解读。凝血状态受雌激素调控作者介绍,女性血小板活性和凝血蛋白基因转录受雌激素调控。使用避孕药、激素替代和治疗、妊娠期、外科术后、乳腺癌放疗均可致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瑞典研究称,对于糖尿病前期,要使血糖恢复正常,控制血压和体重不可少
瑞典国家老龄化和护理研究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了12年的随访,发现大多数人能保持稳定或恢复到正常血糖水平,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发展至糖尿病或死亡。在918例60岁及以上糖尿病前期(糖化血红蛋白≥5.7%)患者中,204人(22%)恢复正常血糖水平,119人(13%)患糖尿病,215人(23%)死亡。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39:42
0000安贞医院学者Meta分析:甲减患者心源性死亡风险约增倍
由北京安贞医院魏永祥院长领衔开展的一项大规模Meta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俗称甲减)是缺血性心脏病和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甲减患者心源性死亡风险大约增加1倍。分析显示,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相比,甲减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依次增加13%、15%、96%和25%。阜外医院发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新方法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在临床较为多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曦、王芳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来检测醛固酮和肾素浓度诊断原醛,效果与放射免疫法(RIA)相似,而且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没有放射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