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光(每2个老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最好用24小时动态血压评估)
王教授强调,对于收缩压在140~159mmHg 而舒张压<90 mmHg 的1级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目前缺乏安慰剂对照的降压治疗临床试验证据,许多临床医生在启动降压治疗时仍有很大疑虑,因此仍需在这一人群中开展深入的临床试验研究。
王继光教授指出,老年高血压危害极大,可导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以及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积极控制血压,特别是控制到达标水平,可显著降低靶器官损害及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如果不能耐受或没有条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进行系统的家庭血压监测作为替代。每天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各测血压2 次,连续5~7 天,平均收缩压≥135 mmHg 或舒张压≥ 85 mmHg,也可诊断高血压。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的普遍老龄化,老年高血压已成为老年期主要疾病负担。
如果24 小时平均收缩压≥ 130mmHg 或舒张压≥ 80 mmHg;或者白天平均收缩压≥ 135 mmHg 或舒张压≥ 85 mmHg;或者夜间平均收缩压≥ 120 mmHg 或舒张压≥ 70 mmHg,即可诊断高血压。
那么,老年高血压该如何诊断和治疗?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在本刊撰文指出,由于老年高血压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特点,诊断和评估需要更加强化的血压监测,最好能够进行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在选择药物时,应优先选择使用每日1 次服药可控制24 小时血压的长效药物,不仅降压作用更加平稳,而且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如果单药治疗血压不达标,则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但不论单药,还是联合治疗,如果还没有实现降压达标,都应考虑增加剂量至足剂量。
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慢性合并症,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疾病等,以及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如蛋白尿、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来源:王继光. 老年高血压现状与问题.中国循环杂志, 2017,32: 1049-1051.
如果以60 岁作为老年的界限值,根据诊室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或服用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50%,即每2 名老年人中就有1 人患有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使用5 大类降压药物,即利尿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选择α1 受体阻滞剂。
对大部分老年高血压而言,可将收缩压/舒张压降至140/90mmHg 以下。对于80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适当放宽血压至<150/90 mmHg。
我国2010 版高血压指南建议,≥ 65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65~80 岁老年人群持续扩大,应考虑在密切监测血压的情况下,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 以下,以充分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15岁体重220斤,4天减重14斤,外科医生让她重回自信
极目新闻记者周萍英特约通讯员白菲斐通讯员程思寇丽15岁的小美,身高174cm,体重110公斤,爱美的她曾尝试多种减肥方法,饥饿、针灸、刮痧……甚至几入减肥训练营,但均以失败告终。小美很是沮丧,肥胖让她在同学中有些自卑。小美恢复自信(通讯员供图)健康号2023-04-24 15:11:150000美国预防部门发文,无症状,不建议筛查甲状腺癌
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文,不推荐对没有症状的成人筛查进行甲状腺癌。过去10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每年增加4.5%,远超其他肿瘤,但是死亡率并没有相应的变化。大多数甲状腺癌患者预后良好,甲状腺癌整体5年生存率为98.1%。USPSTF认为,甲状腺癌相对比较少见,一些观察性研究发现,在大规模筛查计划后,死亡率无明显变化。因此筛查和治疗的整体益处不大。房颤抗凝不坚持,后果很严重!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是一般人的5倍,因此,目前指南推荐中高风险患者长期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7月16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来自荷兰的全国性队列研究提示,坚持服用抗凝药物,对于房颤患者来说至关重要。4年期间,与坚持服药的患者相比,未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58%,缺血性中风及相关死亡的风险增加79%。男士打呼噜,易不育!JAMA子刊中国台湾病例对照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会影响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尤其突出,与冠心病、房颤、中风、肥胖等一系列疾病密切相关。1月21日,JAMA网络开放子刊上发表的一项来自中国台湾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还增加男士不育的风险,40岁以下以及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疾病的男士风险尤其高。阜外学者称,心室收缩不同步者早期可出现心肌代谢变化
阜外医院汪蕾、马兴鸿等研究证实,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降低与左心室收缩不同密切相关,而且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的心肌代谢变化要早于心室功能的变化。研究者强调,应用心肌代谢PET显像可同时评价心肌代谢及心室收缩同步性,对于预后评价和疗效监测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