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76

杨杰孚(中国已启动心衰中心建设和认证项目)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8-12 15:15:280

杨教授牵头,我国参与的心衰注册登记研究(QUALIFY)就显示,亚洲心力衰竭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及达标很低,心率控制现状欠满意。

该书最大的特点所有死亡病例都有尸检结果。陈在嘉教授已从医已有64年,在阜外医院心内科工作了 58 年。

心衰患者控制心率最重要的药物是β受体阻断剂,但当前现状是使用率低,使用滞后,用量不足。

同时搭建集心衰中心注册及认证管理、医师培训、患者教育为一体的心衰管理公共平台,建立覆盖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心衰大数据库、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和培训体系,并不断完善。

高润霖院士评价该书是“送给医生的最好礼物,对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医生、研究生开阔思路、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建立正确临床思维大有教益。”

但实际上,BNP和NT-proBNP检测在我国的使用尚不普及。CN-HF研究显示,住院心衰患者检测率仅52.1%。

杨教授介绍说,2016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学组与中国心血管疾病健康联盟已启动了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和认证项目,其核心内容和特点是“1个标准,2个实施,3个结合”。

其次就是诊疗欠规范,而且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心衰诊治差别较大。比如《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强调了BNP和NT-proBNP在心衰诊治中的作用,推荐应用于急慢性心衰的诊断、危险分层、疗效评估、预后和院内外管理。

他介绍说,我国心力衰竭患者至少有800万心衰患者,而且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未来还将面对更为庞大的心衰患者群。当前我国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心衰管理有所成就,但依然面临三大挑战。

杨杰孚教授

杨教授指出,建立规范化心衰管理中心是当前重要的通道。他希望以此推动“规范心衰的诊治,让每一位心衰患者均能接受到最恰当的治疗,最大限度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心力衰竭,是心脏病治疗的最后战场。昨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学组组长、北杨杰孚教授对当前我国心力衰竭流行状况和应对进行了报告。

挑战之一就是难治疗,目前中晚期心衰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30.9% vs 34%)。而且心衰作为进行性疾病,不仅死亡风险居高不下,而且再住院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他指出,建立并实施规范化的心衰诊疗标准和心衰中心,规范心衰治疗过程中院内、出院前、出院后随访监测、门诊、建立各级医院心衰管理数据库、医务人员中加强指南的推广及应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等实施和开展,有助于提高心衰的综合防控水平,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此外,指南还推荐超声心动图作为常规检查,“是每位心衰患者都应当做的检查”。

据悉,目前已申报130多家医院。

怎么应对这些挑战,让心衰患者更有质量生活?

开展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认证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心衰中心医疗质量的持续性改进以及心衰患者的长期管理。

而我国心衰患者总体上所能获得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比例相对较低,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低级别医院仍有较大的改善余地。CN-HF研究显示,超声心动图检测率为75.6%。

另外一项覆盖中国5个地区的心衰患者病例回顾分析也显示,改善心衰预后的药物,出院后1年的使用率不到30%。

杨教授指出,心衰患者在实际中还面临看病及住院难的问题,这使得大量患者得不到良好有效的管理。这也是当前面临的第三个挑战——难管理,即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级防控体系。

“1个标准”就是中国心衰中心认证标准;“2个实施”是指实施“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和评估体系,实施线上和线下全方位继续教育平台;“3个结合”,即结合数据库反馈给予中心建议意见,结合理论和临床病例实践授课,结合学会力量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推动中国心衰管理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心衰中心将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实施以心衰指南为依据的规范化诊疗和患者长期随访管理。

欢迎购买《陈在嘉百个难忘病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