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研究称(冠脉综合征患者在确诊后6个月内自杀风险高达200)
研究发现,在校正糖尿病、卒中、慢性肾病和精神疾病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确诊后6个月内自杀风险高达200%。在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如心理疾病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自杀风险也依旧增高15%。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对2000-2012年台湾地区死亡注册中35岁以上41050例自杀死亡者,和164200例相似人口学特征者进行了分析对比。
“我们认为,临床医生应该对新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自杀风险加以评估,此外对于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应加以干预以预防自杀。”Chang说。
有时候,有些患者由于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或者过于担心疾病的危害,就会走向极端选择自杀。而近日来自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就显示,罹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自杀风险会增加。
来源: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t increased risk of suicide. Heart. December 07, 2016.
研究者,台湾大学医学院Jung-Chen Chang指出,患者得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由于体力活动受限,生活质量降低,同时还会面临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风险,甚至死亡风险,为此常常会抑郁焦虑。2008年时,美国心脏协会(AHA)曾发布过关于筛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抑郁的科学声明,但在临床实际中却执行乏力。
0002
相关推荐
预防药物性心律失常,要多做心电图!AHA药物性心律失常声明
临床上,许多临床常用药物可能导致或加重心律失常,比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菌药物、精神类药物,以及抗癌药物等,这不是小事!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就药物性心律失常发表了科学声明,强调控制危险因素为先,同时要多做心电图检查进行监测。声明中指出,药物引发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Brugada综合征。河北医大二院傅向华:急诊介入治疗心梗改善冠脉血流新方法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薛玲等研究发现,STEMI患者行急诊PCI时,冠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可有效改善冠脉血流,增加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增加大出血风险,半年内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研究显示,依替巴肽组PCI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及心肌灌注3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在急性心梗后1周时依替巴肽组在硝酸甘油介入后缺血范围积分、缺血程度积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准妈妈爱吃甜食,生下的宝宝心脏病风险高
有研究发现,如果准妈妈吃甜食过多的话,孩子成年后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较高。美国学者也进行了动物实验,将怀孕的小鼠分成两组,一组喝水。另一组则喝含10%果糖的饮料,其他饮食状况一致。市面上的饮料就是含10%果糖。在小老鼠生下来并在断乳期结束后,两组小老鼠吃同样的食物,并饲养一年。老鼠的平均寿命为2年,1年的老鼠正是中年期。有心血管病,低脂饮食不如地中海饮食!柳叶刀对照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对于无心血管病的人群,地中海饮食和低脂饮食均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病,其中地中海饮食连续多年被评为最佳饮食、最佳心脏饮食。5月4日,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西班牙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在已换心血管病的患者中,与低脂饮食相比,地中海饮食仍然有明显优势。我国女士心血管病预防措施应用不足!Circulation刊登马长生等5万国人调查,或与医保、医生和社会地位有关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杜昕等在Circulation在线发表大规模研究提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情况不理想,尤其是女性居民。点击看全文在47841名居民中,有5454人患心血管疾病,需要二级预防;9532人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10%,需要一级预防。杨进刚阜外2023-09-02 15:26:2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