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一院张钲等(边支血管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经验)
近期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孟晓雪和张钲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分叉病变处理中,边支血管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成功率高,在不影响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降低了边支血管闭塞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应用于临床治疗。
来源:孟晓雪,白明,张钲.边支血管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临床研究.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1056-1059.

该研究共纳入82例冠心病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其罪犯血管为直径狭窄>70%的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直径<2.5 mm。其中40例采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同时行边支血管预扩张球囊保护技术;余者42例,主支血管支架置入时采用钢丝保护技术。
结果显示,对分叉病变中边支血管直径<2.5 mm 的冠脉病变,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对边支血管进行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与采用钢丝保护技术相比,不仅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97.5% vs 92.9%),而且手术平均时间、对比剂用量、曝光时间明显减少,术中边支血管慢血流/无复流及冠脉血管受累发生率较低(2.5% vs 16.7%)。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病例的15%~20%,在采用主支血管单支架技术时,在主支支架释放后,斑块会向边支移位,而边支一旦闭塞可导致围手术期心梗,影响远期预后。怎么解决斑块向边支移位?
9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这种技术的采用,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5% vs 7.1%)也显著降低,边支血管再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均较低。
0000
相关推荐
急性心梗救治的“上海方案”!徐亚伟团队推出全球首个心梗人工智能预警系统
近期,上海十院徐亚伟团队在《国际心脏病杂志》(IntJCardiol)上刊发文章称,该团队通过普通12导联心电图构建可自动判读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的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内部测试、外部验证显示,敏感性达到96.8%,特异性达到了99.2%。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UCLAIvanRokos教授同期述评称,这是人工智能算法助力急性心肌梗死自动预警系统的“上海方案”。杨进刚阜外2023-09-07 12:40:17
0000美研究揭示咖啡延寿机制:与对抗炎症有关
近些年来,有不少研究提示咖啡有助于延长寿命。有研究发现,每日喝1~5杯咖啡的人死亡风险明显降低。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DavidFurman等发表在《Nature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咖啡延长寿命的机制:咖啡可以对抗炎症过程。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注册:半数为二尖瓣反流,知晓率不足20%
阜外医院吴永健、齐喜玲发表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注册登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以二尖瓣关闭不全最为多见,仅有不到1/5的患者入院前已知有瓣膜病,约1/3的患者进行有创治疗,有手术指征患者中高危患者占27.01%,未行有创干预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拒绝。步速快的人,实际上更年轻!英国基因遗传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将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称作“生命的时钟”,伴随着人的生长发育、年龄的不断增加,端粒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年龄越大,端粒就会越短。白细胞端粒长度被认为是一种生物学年龄指标。近日,英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了一项纳入40多万英国成年人的新的遗传数据研究显示,步速快的人会较生物学年龄年轻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