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或能实现(光除颤)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德国学者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心律失常实验小鼠,在接受光束脉冲1秒后,恢复窦性心律。而美国学者进行的计算机人类心脏模型模拟实验也带来了喜讯:光束脉冲对于心律失常管用(图1)。
很多事听来或许不可思议,比如近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的学者发现,严重心律失常或予以温和无痛的光束治疗就能达到电除颤的效果。
研究者同时指出,试验小鼠心脏较小,使用的是蓝光,而人类心脏较大,使用波长较长的红光在模拟试验中更有效。
[1] Light tames lethal heart disorders in mice and virtual humans. Sciencedaily, September 12, 2016.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2] Tobias Bruegmann, Patrick M. Boyle, Christoph C. Vogt, et al. Optogenetic defibrillation terminates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mouse hearts and human simulations. J Clin Invest, 2016; DOI:10.1172/JCI88950
来源:
不过,一切得来并不易。研究者表示,这种新式除颤方式要想在临床推广,还需花费更多时间开展更多的研究,而这些至少也需5~10年。
为了探索光束除颤的治疗效果,两个大学的学者分别启动了动物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来进行分析。
这种光束除颤并非空穴来风,研究者介绍说是建立在光学遗传学上的。据悉,心肌存在一部分光敏蛋白,当受到光束影响时就会对心肌电活动产生影响。
图1 经光束除颤后,将异常心脏节律转复为正常窦性节律

0000
相关推荐
芬兰最新研究称,普通人每天可放心吃一个鸡蛋,胆固醇代谢有问题的人也没事!
关于鸡蛋或膳食胆固醇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近期多项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比如,美国一项近3万人追踪17年的研究称,与不吃鸡蛋的人相比,每天吃半个鸡蛋的人心脏病、中风或过早死亡风险增加6%~8%。而2018年中国一项超50万人研究则认为,每天吃一个鸡蛋,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降低18%。还有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鸡蛋,中风危险降低9%。这些结论一时间让人有点疑惑:鸡蛋到底吃还是不吃?每天吃多少合适?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出台“该不该放支架”标准
“必要治疗”还是“过度治疗”,已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绕不开的话题。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接受适宜的治疗,如何提升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受卫计委所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经过1年时间起草的《中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适宜性标准的建议(试行)》露面了。体重减轻,但腰围变大,提示预后不佳!近6万国人研究
体重和腰围变化,也是身体健康信号的释放。一项基于中国东风-同济与开滦两项队列研究数据的分析显示,体重减轻但腰围增加,与中老年人死亡风险较高相关。研究显示,与体重或腰围较为稳定的人群相比,体重或腰围变化与死亡率呈“U”型关系。其中体重减少或增加分别增加33%和10%的死亡风险;腰围缩减或增加分别增加14%和11%的死亡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0:45:11
0000房颤患者脑梗死,3个月内仅四成抗凝!中国房颤注册研究
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近日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的一项分析表明,在发生脑中风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仅40%在3个月内开始口服抗凝药物。这项研究共对108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了分析,患者均新发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进一步分析显示,保险报销比例高、脑卒中前后房颤发作、脑卒中前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均增加了抗凝治疗的可能性。杨进刚阜外2023-09-22 11:31:13
0000年龄不同,痴呆危险因素不同!弗明汉心脏病研究
弗明汉心脏病研究的新数据表明,痴呆症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随年龄而变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55岁人群发生痴呆的最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而心脏病是65岁人群患痴呆症更重要危险因素,对于70多岁乃至80岁人群,糖尿病、卒中及低血压是患痴呆症更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人员使用了来自弗明汉心脏研究的数据。纳入4899名55岁的人,65岁及以上的人238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