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有九个新危险因素(出生时体重低,高强度运动,还有新,三高)
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激活是房颤发病机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NTproBNP是房颤发生发展主要危险因素,对于无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积极纠正NT-proBNP 将延缓房颤进展。
P波离散度即12 导联心电图中最大和最小P 波时限差值,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预测阵发性房颤,它反映了心房电活动的不均质性,其延长可能反映了心房的重构。
2. 长期高强度运动
9.踝臂指数低
高尿酸血症可能通过血小板聚集、激活RAAS、促进血管平滑肌的增殖来促进房颤的发生。调整饮食结构及积极降低尿酸有助预防房颤。
有研究提示,摄入高水平的长链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的人有益于预防房颤。
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房颤的持续时间相关,且其水平与Ⅰ型胶原羧基端末肽以及左心房内径相关,进一步证实房颤的发生与心房重构相关。因此,早期筛查及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助于改善房颤预后并提高治疗效果。
众所周知,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酗酒、吸烟等可诱发房颤。近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郭雪娅和魏涛涛在本刊还介绍了一些新的房颤危险因素。
房颤和血管疾病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因此,房颤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血管功能,如踝臂指数。有研究证实房颤患者踝臂指数低于非房颤患者。
心外膜脂肪沉积增加将直接影响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研究显示,心外膜脂肪和肥胖人群得房颤的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2倍。
CHS 研究发现二尖瓣流入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 峰)、左心房大小、以及晚期最大血流( A 峰)与房颤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中二尖瓣A 峰速度时间积分与房颤的发生风险呈U 形曲线。
6. 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虽然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多项研究发现,长期高强度体育活动可能会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凡事过犹不及。
1.出生时体重低
7.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吃的少
3.心外膜脂肪沉积
8. P波离散度延长
来源: 魏涛涛,郭雪娅. 心房颤动新型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720-722.
慢性肾病患者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周围动脉疾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从而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
ARIC研究随访10.3年的结果发现,房颤患者多分布在出生时体重<2.5 kg的人群。这提示生命早期的不良生长环境,可能是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
5.慢性肾脏疾病
4.新三高:高BNP、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心梗后心脏破裂如何处理?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6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一份急性心肌梗死后机械并发症的科学声明。声明指出,在再灌注时代,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有很大进步,但那些大面积梗死或未及时接受血运重建的患者,仍存在发生机械并发症的风险。而一旦发生机械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图1急性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在不同的再灌注策略期间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变迁杨进刚阜外2023-09-16 17:46:20
0001这么吃,可防动脉粥样硬化!权威杂志综述
有明确证据表明,不健康饮食可直接或通过升高血脂、血压和血糖间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近日,心血管研究杂志发表综述,总结了可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食物。文章认为,食物可分为可适量多吃(绿色)、适量吃(黄色)和建议少吃(红色)食物。图根据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之间的关系的现有证据提出饮食建议红肉要少吃杨进刚阜外2023-09-25 15:31:29
0000【韩雅玲院士团队病例报告】75岁女士缘何脑梗、心梗,又得肺栓塞?
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团队遇到这样一则起起伏伏的病例。患者是一位72岁的女性,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3年,加重9小时”入院。入院当日患者晨起床旁穿鞋时突发晕厥,1~2分钟自行苏醒,随即如厕时突发心前区闷痛,遂就诊。1个月前有急性脑梗死病史,无冠心病危险因素。依据心电图和实验室结果,确诊“急性心梗”,冠脉造影也提示右冠脉远段100%闭塞伴血栓影,单纯球囊扩张,因血栓负荷重终止手术。杨进刚阜外2023-09-01 16:20:46
0000【本刊精选】核磁共振或可成为心衰患者的常规检查?
心脏核磁共振被认为是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核磁共振有哪些用途?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晓红、徐耕在我刊发文总结了磁共振在慢性心衰诊治中的作用。杨进刚阜外2023-07-27 11:21:33
0000一杯酒也可短暂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
一项新的Meta分析表明,即使是一杯葡萄酒,也可短暂增加心脏病和中风风险。但在饮酒后24小时,风险就下来了,一周之后还有保护作用。而对于大量酗酒者者,心血管病的风险是持续升高的。“适度饮酒会在几小时内,或几天、几周对身体的影响不同。”该研究作者表示。有研究发现,即使是适度饮酒,在1-3小时内,也会引起心率增快、血管弹性和凝血功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