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饮酒有益(或因减压,JACC研究)
该研究纳入5.3万余名成年人,其中位年龄为60岁,60%为女士,其中45.1%不饮酒或很少饮酒,51%少至中量饮酒。
中位随访3.4年期间,3.6%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来源:
研究者指出,当杏仁核过于警觉和警惕时,交感神经系统就会增强,从而促进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并引起炎症细胞的释放。如果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就会导致高血压、炎症加剧,同时显著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发生风险。
多项研究也发现,任何饮酒量,都会损伤大脑。大量饮酒时,整体大脑活动会减少,这可能会影响认知功能。
相反,饮酒会显著增加61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中33种是新发现与饮酒有关的疾病。
该研究团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少至中量饮酒可长期降低压力相关神经网络活动。作者认为,这种对大脑应激系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少至中量饮酒者心血管事件减少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强调,他们并不提倡通过饮酒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因为酒精对人体其他方面有令人担忧的危害。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少至中量饮酒是如何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目标是找到可复制或诱导酒精的心脏保护作用、但无酒精负面影响的其他干预方法,比如锻炼、减压干预(冥想)、药物。
在接受大脑PET检查的713名受试者中,与不饮酒或很少饮酒者相比,少至中量饮酒者的神经网络活动明显降低,表现为杏仁核(大脑中与压力反应相关的区域)中的压力信号减少。
尽管如此,近期一项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的新分析提示,饮酒对缺血性心脏病或中风没有任何保护作用。
关于饮酒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部分研究发现,少量饮酒,可能有益于心血管健康。但也有研究显示,无论饮酒量多大,均增加心血管风险。
该研究首次表明,少至中量饮酒在抑制杏仁核活动方面具有长期的神经生物学效应,这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显著的下游影响。较低的神经网络活动一定程度上在少至中量饮酒发挥有益心血管影响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1]Reduced Stress-Related Neural Network Activity Mediates the Effect of Alcohol on Cardiovascular Risk. J Am Coll Cardiol, 2023, 81(24): 2315-2325.
美国麻省总医院研究人员发表在JACC上的一项新研究提示,与不饮酒或很少饮酒相比,少至中量饮酒(每周1~14杯)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而且,每天饮酒、偶尔喝大酒、空腹饮酒会加剧癌症、糖尿病、脑卒中、肝硬化四大疾病的患病风险。

校正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分析显示,与不饮酒或很少饮酒者相比,少至中量饮酒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21.4%。
[2]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s of more than 200 diseases in Chinese men. Nature Medicine, 08 June 2023.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而且,在有焦虑史的人中,少至中量饮酒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得更明显,降幅达40%(无焦虑史者降幅为22%)。

美国神经病学会发布指南:运动对轻度认知障碍者有益,吃药不管用
近期,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更新指南,指出经常运动锻炼可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此外,新指南并不肯定认知训练可以改善认知,而且并不认可药物治疗轻度认知障碍,因为没有高质量的证据支持药物治疗可减轻轻度认知障碍的症状。抗炎、用他汀,查糖尿病!免疫炎症性疾病心血管风险管理指南
近日,Heart上发表了一份关于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的指南。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范围较广,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柱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脊柱关节炎包括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以及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脊柱炎等。作者指出,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增加患者心血管病风险,尤其对于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雪上加霜。杨进刚阜外2023-09-14 21:56:10
0000七成TAVI患者新发无症状性脑梗死!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欧洲心脏杂志一项Meta分析对39项研究2171例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和术后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发现,有74%患者新发无症状性脑梗死,5%的患者有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卒中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为3%。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平均有4个新发梗死病灶,平均总体积为426mm3。病变通常分布在多个血管区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彧等研究提示:预定CABG策略与实际完成的手术策略在方式、靶血管位置及血管桥选择存在差别
CABG策略的制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陈彧等研究发现,基于冠脉造影预先制定的CABG手术策略与实际完成的手术策略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与医生年资无关。这种差别表现在手术方式、靶血管位置以及血管桥材料选择三个方面。CABG主要包括ONCAB和OPCAB两种方式。当前国内很多单位都能开展这两种技术,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依赖外科医生的手术经验及治疗效果。夜宵不该吃:吃得太晚,“坏胆固醇”水平高
夜宵“有毒”,不是空穴来风。之前,有香港研究表明夜宵会增加乳腺癌风险,而近日来自台湾阳明大学的一项研究则证实:饮食时间不对,会升高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研究显示,一个人一天所摄入的热量的分布,与总胆固醇水平有关,如果每晚每多摄入100卡的热量,就会升高1.08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