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2

为什么不同中医的辨证差异巨大

健康号2023-05-13 16:22:140

近期管的一个老年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在多家三甲医院住院,医生都要告诉他最终的结局是透析,在院外某老中医那里吃了七个月中药,病情一度缓解,但总体上呈进行性加重,当时老中医的理论是吃药的过程需要舌苔全部脱落,然后再长出来,这个病就完全好了。

再回到辨证,中医有很多套辨证系统可以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等,都是临床常用的,而且先前也说过,中医有不同的门派之争,所以根本无法做到统一,哪怕是经过了现代大学的统一专业培训,一旦接触临床,之前学的很多东西都是要重新体悟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医难学。

舌苔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的手段,舌苔是胃气的体现,一个人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包括把脉,也要提示有胃气。

在这个过程中,几乎都是主观的行为,这才是导致辨证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这种现象在当下很常见,为什么同样一个患者,在看不同的医生后会给出不同的判断,处方用药也会不同;为什么同样的辨证论治,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系统的高度概括,为什么却不能像现代医学那样可重复?

这个患者入院的时候舌质红无苔,咽痛,自觉嗓子有异物感,无法下咽食物,平时都是流食,双手脉寸弦滑,关尺脉弱,整个火在上焦,再看老中医的方子,一副药就要一百多,西洋参、人参、黄芪都是几十克的在用,虚弱的人需要补,但是方法不对的话会出现虚不受补,总之最后看老爷子病情加重了就让来医院看,这也是很多所谓的老中医的常规操作吧。

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一个病人找不同的中医看病,辨证的结果不同,处方用药更是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难道是学的中医不是一个东西?又或者是别的原因?今天就来简单聊一聊。

问题真的好多,哪怕是不明所以的患者,有时候也颇为困惑,其实作为中医,也没有多少人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辨,辨别、分析。证,证候,论,分析,考虑。治,治疗的方法。将四诊所搜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再结合自己对中药、方剂的认识处方用药。

比如诊脉,即使学习的时候把《濒湖脉诀》背诵的滚瓜烂熟,最后还是那句话,“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像是西医,化验指标几乎是世界统一的。不同的人对脉象的感知不同,比如一个瘦弱的女同学,摸患者的脉都感觉很有力,一个魁梧的男同学,看别人的脉就容易觉得无力,这是医生主观感受不同带来的差异,“望闻问切”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