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0

从瘟疫看中医的发展

健康号2023-05-12 23:20:141

今天简单聊一聊中医对于传染病——瘟疫的一些看法,传染病自古就存在,一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大威胁,有些文明的消失也可能与传染病相关,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当然也少不了和瘟疫作斗争。

古时候瘟疫频率十分密集,在《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很严重的外感类疾病,“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往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古代战乱频繁,再加上自然灾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抗灾能力十分脆弱,历史上对于传染病的描述也很夸张,所到之处,往往“十室九空”,“人死无算”。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对瘟疫的特点及治法有了系统总结。及至明清时期,《温疫论》是传染病的专著,提出了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有些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讲明白,支持者说中医是伟大的宝库,祖宗的智慧,宝贵的经验,反对者一句不科学就拂袖而去,其实大可不必。

对于中医的爱好者、学习者、从业者来说,时代的变换赋予了中医不同的角色,但是,我们总想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学问——道,那么传统中医绝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现代人往往把科学当做唯一的判断标准,很容易认为非科学的就一定是错的,比如,中医没有认识到微生物、病毒、细菌,这就一定是非科学,然后就立刻全盘否定中医,这种想法从逻辑上和现实意义上都值得商榷。

瘟相对疫出现的较晚,瘟等同于温,热病,或伴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中指温邪引起的急性热病,主要来源于患者患病后有发烧症状。瘟更强调与症状表现,与温热性季节无关,属于局部,小范围性疾病,发病原因和人群的生活环境,饮食,伤病,局部气候变化,牲畜等都有很大关系。

现代中医对于瘟疫的处理已经和古时候大相径庭,比如时下的新冠病毒,中医的参与度还是很高的(其他原因决定),但是从思路来看,一些中药复方的研发,依然是在符合中药复方——理法方药、君臣佐使的指导下进行组方,但是,又有了药理实验、人体实验、临床试验等数据的支持。

从此也可以看出来中医以后的发展方向,逐渐的走科学的道路,上行下效,尤其是在中国的社会体制下,思想、行动能做到高度的统一,这决定了以后中医的模式。就像传统文化一样,时不时的兴起一段时间国学热,其他时间都是压箱底的。

当然,在“科学”的指导下,当今对病毒的认识、治疗、预防等各方面也未必让人满意,这有可能是一个更深层而复杂的问题,人们都在期望治疗指南的更新,因为科学的理念就是不断的证伪,不断的推陈出新,对病毒的认识如此,治疗药物如此,治疗方案也是如此。

疫起源较早,疫更加强调外部环境,泛指所有疾病,与“役”字同源,主要是指大范围性疾病,且发病病症相似,属于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病症多数发病快,传染快,且病情发展较急促。病因多数与人群饮食起居,生活环境,大范围的气候变化等有关。

因为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所以可以很好的溯源,针对瘟疫两个字,“瘟”主要指症状,偏重于静态描述,“疫”主要指这种症状的流行,偏重于动态描述“瘟”,是来源于水产类动物的身上引起人得的病,叫瘟病。“疫”,字,是来源于兽类、哺乳纲动物身体上的原因,比如鼠疫。

中医和现代医学不同,从对疾病的认识到治疗都是自成体系。当然,到了现代以后,随着传染病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现代医学毫无疑问成了主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传统医学不可避免的发展式微。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