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93

耳鸣六经辨证思路及重用防风经验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30 02:45:452

二诊:患者经过治疗后头晕好转,胸闷减轻,耳鸣不见好转,心烦(因耳鸣原因)胸胁苦满,脉弦。

后笔者又遵刘师之经验治疗耳鸣患者多例取效。

刘师应邀为其诊治,患者除诉其耳鸣隆隆不休以外,尚有头部昏沉且重如裹,时眩晕泛恶,胸胁满闷,食少,便溏,舌质胖淡苔白,脉沉弦滑。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茯苓40g,桂枝20g,白术15g,甘草6g,泽泻24g

六经辨证:太阴病

5剂,后患者觉得耳鸣有所好转,附子增加到15克,防风40克,复诊后耳鸣还有,基本不影响睡眠。

故防风实为治疗浊阴上逆,蒙蔽耳窍所致耳病之妙品。

此案后面,患者确实是阳虚水湿比较明显,防风是一位风药,风能胜湿,确实有效。

耳鸣虽为肝肾之病,但因脾虚而浊阴上逆蒙蔽清窍而致者亦属多见。

李东垣谓其“土中泻木”;陈修园谓其“禀春和之气入肝治风,尤妙在甘以入脾,以和木气”;

拟方:

作者:林佳明

5剂,头晕好转,现在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耳鸣,手脚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现在:头晕,晕沉感,无恶心呕吐,无天旋地转,无表症,无身痛,腰痛,无口干口苦,半夜易醒,胸闷,心悸,无四逆,纳可,双下肢乏力,大便一日三次,舌胖大淡苔白腻,脉沉细。

辩方证:真武汤

六经辨证:少阳太阴合病

一天,在看一本书时,看到一老中医运用重剂防风治疗耳鸣,记录在便签里。

4剂,日一剂,水煎服。

刘师临证多重用防风(30~40g)治耳鸣其效甚捷。

很多耳鸣的患者确实效果不明显,耳鸣后容易引起失眠,很多合病为焦虑症。

柴胡20g,黄芩12g,党参10g,半夏15g,生姜3片,大枣10g,茯苓30g,桂枝20g,白术15g,甘草6g,泽泻24g

患耳鸣近3月余,无有休止,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耳鸣,服西药培他定、谷维素,并注射维生素B 、维生素B。及ATP未能缓解。后延中医诊治。

重用防风治疗耳鸣,系刘强副主任医师的经验。耳鸣之作,多责之于肝肾,因肝经循行于耳,肾开窍于耳。故治耳病多以清肝泻火,或滋阴补肾。

1980年l1月。治一刘姓男子,年30余岁。

刘师认为其治用防风乃为理想之品,因防风味甘,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泄湿,达乙木而息风。

在临床中广泛运用于感冒,皮肤疾病,《本草纲目》:“三十六般风,去上焦风邪,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一身骨节痛。除风去湿仙药。

阅读时间:5分钟

更新时间:偶尔更新,随意写写

全文字数:1366

林佳明,林利城

微信公众号:经方日记

这段时间也用针一起治疗,效果比较稳定,治疗的时间也是比较长。

附子12g先煮,干姜10g,白芍10g,茯苓20g,苍术15g,防风30g,菖蒲15g

本案例按照经方六经辨证思路治疗,在后面加用一味防风治疗耳鸣。

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

证属浊阴上逆蒙蔽清窍,刘师初以苓桂术甘汤2剂,其眩晕、泛恶略除,但耳鸣不减,后刘师在前方基础上加防风30g,患者服药1剂耳鸣减轻,2剂后耳鸣及诸症皆除。

六经辨证分析:患者头晕,胸闷,耳鸣,舌胖大淡苔白腻,脉沉细,为太阴病里虚寒症。

我把刘强副主任医师运用防风重剂治耳鸣文章与大家分享。

如张某某,年47岁,患眩晕耳鸣,服用中西药、高压氧治之不效。笔者据辨证以泽泻汤加防风40g,服药7剂后而取效。

谨供大家参考学习。

后继续服用过一段时间金贵肾气丸,耳鸣基本已无。

辩六经:太阴病

王好古谓其“搜肝气”。可见防风之功在于祛风胜湿,升清降浊,搜肝达而健脾。

患者女性,60岁,反复头晕、耳鸣2年,加重3天就诊。在外院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神经性耳鸣,经过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辩方证:苓桂术甘汤合泽泻饮

初以龙胆泻肝汤不效,继用杞菊地黄汤治疗月余罔效。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