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93

伤寒论学习(335条,338条)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9 09:06:210

蛔厥,人吐蛔,因为脏气虚衰的不严重,病人安静,因为胃有寒,寒往上攻,为脏寒。蛔厥为厥阴病,乌梅丸主之,不只治蛔厥,也治久利有虚寒。

伤寒论学习:166条-170条

方中黄柏的用意,自古众说纷争,大多主张滋阴补肾。然黄柏苦下寒清,岂有滋补之理?又有人称黄柏泻膀胱湿热,给邪气以出路。然患者上热下寒,岂有再清下焦之理?还有人解释为先清后补,属于六味地黄丸的思路。然为何不用力缓之泽泻,而用大寒之黄柏?此药用意,实在令我不解。

天津-猫猫:这个厥不是热厥而是指寒厥,是四末失温的那种厥冷。天之至宝乃一轮红日,人之至宝乃一息真阳。阳气不到之处,身体便会发冷。人若是死了,全身都没有阳气了,所以尸体是冰冷的。阳气弱时,四肢是最远端,阳气最难顾及,所以手足逆冷,这是阳气不足的症状。

脏寒与蛔厥的症状差不多,只不过蛔厥当吐蛔,而脏寒是病者静,而复时烦。这里讲的是鉴别诊断。那么蛔厥和脏寒的共有症状应该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

伤寒论学习:61条-63条

燕子:脉微而厥,人特别虚,至七八日,不但四肢厥,营卫也不行,全身皮肤都冷。正不能胜邪,这个人只躁而不烦,没有一刻安静,脏气虚败的厥,非蛔厥,死证。

伤寒论学习:307条-310条

伤寒论学习:54条-56条

伤寒论学习:255条-258条

伤寒论学习:179条-181条

伤寒论学习:159条-162条

林利城:伤寒四五日出现四肢厥冷,必定是伤寒一二日即有发热,这种厥是热郁在里,阳气不能外达,是热厥,先有发热,后有厥冷,厥冷得厉害的,前面的发热也一定是厉害,厥冷得较轻的,前面的发热也比较轻,这种热厥应该使用清下之法,无阳明腑实者使用清法(如白虎汤类),有阳明腑实者使用下法,而误用汗法,必定热势更炽,津液更伤,出现口伤烂赤。

庞冠松:厥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生理状态下,阴血阳气循行周身,外养四肢百骸,内养五脏六腑,气血通畅,则厥逆不生。厥的表现是手足厥冷,手足发凉。

伤寒论学习:219条-222条

伤寒论学习:283条-286条

庞冠松:厥五日,热也五日,厥热日数相当,而热五日后没有再出现厥冷,说明阳复阴退,其病即可自愈。

天津-猫猫:这种厥不是寒厥而是热厥。这种厥也不是四末失温的手足厥逆,而是气闭神昏的晕厥。其病机为里实热,热扰心神,所以“厥深者热亦深”。这不是厥阴病,而是阳明病,宜大承气汤下之。我个人推测,患者应该还有发热、汗出的症状,这是里实热迫津液外出所致。医生一见发热、汗出,就直接用了桂枝汤,属误治。

伤寒论学习:82条-91条

伤寒论学习:215条-218条

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335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伤寒论学习:235条-238条

伤寒论学习:223条-226条

伤寒论学习:291条-294条

伤寒论学习:70条-72条

伤寒论学习:247条-250条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伤寒论学习:195条-198条

伤寒论学习:243条-246条

燕子:厥,阴阳气不相顺接,津液、血液不达四肢末,手足四肢逆冷。

伤寒论学习:275条-278条

伤寒论学习:311条-314条

天津-猫猫:晕厥了五天,醒了后仍然发热,同样也是五天。第六天若不复厥,说明热势在减退,患者趋于康复。

伤寒论学习:95条-97条

伤寒论学习:203条-206条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伤寒论学习:64条-66条

伤寒论学习:287条-290条

伤寒论学习:151条-154条

伤寒论学习:182条-185条

伤寒论学习:207条-210条

时间:

伤寒论学习:67条-69条

伤寒论学习:112条-118条

伤寒论学习:101条-103条

伤寒论学习:190条-194条

林利城:伤寒,厥逆,脉微,到七八日,全身皮肤发冷,病人躁,没有缓解的时候,这是脏厥,是脏气虚败的这么一种厥,不是蛔厥。蛔厥的人,应当有吐蛔。病人一般都比较安静,有时候就有烦躁者,这是胃里有寒了,蛔虫怕寒,就往上爬到膈上,所以出现烦烦,过一会儿重新回到胃中,又恢复安静。人进食的时候,蛔虫闻到食物的味道,又开始活动,就会出现呕吐、烦躁,呕吐的时候常常吐出蛔虫来。蛔厥的治疗主方是乌梅丸,方中乌梅酸以安蛔,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等辛以伏蛔,黄连黄柏苦以下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白蜜、蒸米诱蛔,共奏祛蛔之功。乌梅丸还可以治疗久利。

文诚:说了人身与外界的阴阳气不相交接,以及人体内部的气相交接都不太好,就称之为厥。

伤寒论学习:43条-46条

伤寒论学习:315条-318条

讨论内容

伤寒论学习:271条-274条

伤寒论学习:186条-189条

2018年11月13日20:00-21:00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点,所以方中用了酸、苦、辛三种味道的药材。肾阳不足,四末失温,故用附子、蜀椒温之。肝阳虚馁,气机失常,故用干姜、细辛散之,兼用当归、桂枝养血通脉。黄连除心中疼热。乌梅收涩止利、生津解渴。人参固中洲、除消渴。米饭养胃,白蜜缓急。

伤寒论学习:57条-60条

伤寒论学习:156条-158条

伤寒论学习:319条-322条

燕子:热厥,热伤津液,热气壅满于里,阻碍气血通畅,实热使血液、津液不达于四肢未而厥冷。热厥应下之,不能用温性发汗,否则伤津液,口伤烂赤。也不能用大温里(四逆汤),非药死不可。

伤寒论学习:163条-165条

林佳明:厥,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不和,应升不升,该降不降,就是升降出入出了问题,表现为手足逆冷。

庞冠松:脏厥,为脏气衰竭,四肢厥冷,皮肤发凉,躁动不安,正不胜邪,病情险恶,预后不良。

伤寒论学习:263条-266条

讨论伤寒条文:335条、336条、337条、338条

林佳明:伤寒脉微而厥,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这属于太阴病,阴寒过盛而烦躁,内脏寒气旺盛,阴阳欲绝,脉微无阳,用通脉四逆汤,后面讲的蛔厥,表现为上热下寒的乌梅丸证。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林佳明:热厥,里实厉害,该用承气汤类方,用汗法,伤及津液,火热上炎,会溃烂红肿,

天津猫猫:脉微而厥、肤冷,这都是阳虚的症状。管子曰:“躁者不静。”条文中说“其人躁”不是指烦躁,而是指躁动不安,估计是攒空捏线、循衣摸床之类的举动。而且“无暂安时”,这是“脏厥”,是脏气衰败的表现。具体是哪一脏呢?喻嘉言认为是肾,柯琴认为是肝,胡希恕认为是胃。

下面又讲了蛔厥。蛔虫喜温恶寒,寄生于小肠之中。当人体环境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时,蛔虫就喜欢往上钻,一般是往胆或胃里钻。胃里有胃酸,不利于蛔虫生存,所以就吐蛔。钻进胆道里就会引起发炎,患者就会寒战、高热,可以用乌梅丸治疗。

伤寒论学习:239条-242条

伤寒论学习:295条-298条

伤寒论学习:73条-75条

伤寒论学习:303条-306条

伤寒论学习:279条-282条

伤寒论学习:175条-178条

伤寒论学习:323条-326条

各位老师、同道们,今晚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精彩的讨论,期待下一次的分享!!谢谢!!

伤寒论学习:172条-174条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我们今晚是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

精彩发言

伤寒论学习:76条-78条

伤寒论学习:135条-138条

伤寒论学习:47条-49条

伤寒论学习:267条-270条

伤寒论学习:299条-302条

伤寒论学习:231条-234条

林佳明:厥热往复,与正邪分争相同。

伤寒论学习:251条-254条

宠冠松:手足逆冷必伴有发热,先见发热,后见厥冷,见厥冷而热不退。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是指热邪深,厥冷则重,热邪轻,厥冷则轻。热厥的治则用下法,若误用了汗法,必口伤烂赤。

伤寒论学习:37条-39条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伤寒论学习:199条-202条

伤寒论学习:40条-42条

参与者:

伤寒论学习:144条-147条

伤寒论学习:50条-52条

伤寒论学习:98条-100条

蛔厥表现有吐蛔虫史,出现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的特异临床表现,即是肠道里的内环境温度改变脏有寒,使蛔虫变得不安分了,由下窜于上甚有吐蛔现象。治疗以乌梅丸散寒驱蛔。

伤寒论学习:259条-262条

林利城:伤寒,厥冷五天而发热也是五天,这是阴阳的一种平衡关系,假如发热了五天,第六天应当要厥冷,却没有出现厥,表示阳气恢复,能压制过阴气,病就好了,这是因为厥冷发热终不过五日,若发热五日后,第六日它不转变为厥冷,就知道它是阳气恢复,必愈。

伤寒论学习:327条-330条

林利城:出现厥逆的原因是阴阳经脉之间气不能顺接。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交接于足趾,气血流注于经脉之中。或是阳气亏虚,或是阳气被郁,导致气血不能流通于十二经脉则发生厥逆。

伤寒论学习:227条-230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伤寒论学习:211条-214条

伤寒论学习:331条-334条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