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06

伤寒论学习(156条,158条)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7 23:25:060

五苓散: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

符英:言心下痞硬,开始我容易与结胸证混淆,但它有胃中不和,干嗳食臭的,腹中雷鸣,下利的表现,病机应是协下有水气,而不是水热结胸。胁下有水气又提示了水饮内停中焦,脾胃失其运化,胃停水饮干嗳食臭,肠中停水饮腹中雷鸣、下利。

高一萍:重用生姜,意在醒胃启脾,宣泄水气,调中散饮以治其本

这也提醒我思想不能固化,我一直就把三泻心汤和寒热错杂痞相等同!

辨证要点为太阳表虚证见饮停心下,小便不利而口渴,眩晕。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心下痞,痞为满而不痛,按柔软,本条言心下痞硬,说明除了无形之气痞,还夹有水饮、食滞有形之邪。故嗳气带有伤食气味、胁下有水气。

许永方:伤寒中风,误下后,出现下利日数十行,胃不和,出现谷不化,腹中雷鸣,胃脘部胀满痞硬不适,干呕心烦。医生见这人虽然是下利,但胃脘部还是痞硬的,又用下法,出现心下痞更甚。因为这种心下痞不是热的凝结也非胃家实,而是胃气亏虚消化不良的食物停滞所致。当用甘草泻心汤补虚和中,泄热消痞。

梁天:伤寒汗解后,外证已解,这时或因其人素体里虚,病后致里表现出症状,胃不和,气机升降不利,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一派水湿内停的症状,用生姜泻心汤辛开苦降以解痞,重用生姜而利水。

林利城:要和原文分开,从药来测证。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我们看这个条文,确实没有热的表现!

高一萍:重用甘草以缓急,本证之痞,不是有形之“结热”积聚,而是胃气虚,湿热壅滞。

陈小芳:阳明怎么体现呢?非太阴渴?

林佳明:五苓散也可以讲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覃秋玲:本条论述胃虚水饮食滞不化致痞证治。伤寒汗出,表证虽解,但脾胃受损或素来脾胃虚弱,里有水饮,外邪乘虚而入,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出现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嗳气、有食物不消化的味道,水饮迫于肠则肠鸣下利,遂成痞证。治当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刘敏:伤寒汗出,使用汗法,表解,胃不和,缘由患者脾胃气弱或汗不如法损伤脾胃之气,以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气机痞塞不通,脾胃升降失常,形成痞证。

林利城:对泻心汤的使用,山东的姜建国的看法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认为泻心汤实际上不是用于寒热错杂,用黄连、黄芩并非用它们来清热,而是取它们的苦降作用,来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

林佳明:太阳病,应该用汗法,但用了下法,表邪内陷,形成了痞证,痞证可以用泻心汤治疗。

梁天:误下后出现心下痞满,治疗应当使用泻心汤类。但服泻心汤后,痞满未见缓解,病人反而“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说明在里有水湿停聚,气机失司,津液无法上承而见口燥渴,无法下达则小便不利,水湿不化,当用五苓散化气利水,水湿通利。这里要分清的是下之后出现的是水热互结于心下还是水湿停于下。

但痞不解,出现口渴,烦躁,同时伴有小便不利,为三焦水气不化,津液不上承,水气内停。

为水饮内停中焦,胃脘两侧之胁下有水气相搏之漉漉作响,脾虚不运,胃气上逆,水食停滞于胃,故干噫食臭。水气流于胁下,或走于肠间,则肠鸣下利,用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硬,见病未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不是阳明病,热结于里。但以胃中虚,本不虚因泻药而致胃虚,所以客气上逆,不但外邪因胃虚而入内,而里面的水,也为客气,也往胃上涌,逆于上,故使硬满。甘草泻心汤主之。

陈青:伤寒中风,依法全应汗而解之,而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因泻药,热邪内陷,而为协热痢,下利日几十次谷不化,是因泻下,不是胃不消化。腹中雷鸣,与半夏泻心汤一样,心下痞硬而满,也是半夏泻心汤的痞硬而满,因泻下的作用伤了胃气。

林佳明:中风,用下法,误治后,虚其里则邪热下内陷,下利十行,以至食物不得消化,走于肠中则腹中雷鸣,胃虚邪凑心下痞硬,水热壅逆则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又误认为病去未尽,痞硬益甚,心下痞硬不是里实之热结,而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愈下愈虚,痞甚,半表半里上热下寒。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覃秋玲:误下成痞,治用泻心汤,其病不解,则此病不应是泻心汤证。其人心下痞,又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是膀胱气化不利,水停下焦,气机痞塞而成,治当行气化水,宜用五苓散。

符英:联系上条说,157饮停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此条脾胃功能较上条更弱,上条只是干嗳食臭,这条已经到了谷不化、干呕的地步了,医又误下之,中焦功能损伤更甚,则诸症更显。我理解韦157表现出标实,158更侧重本虚,故一个用生姜化饮,一个用甘草健脾胃。

这也提醒我们,临床上没有明显热象的痞证,也是可以使用三泻心汤的。

陈小芳:其人口渴,烦躁,小便不利,属太阴水饮为病,津液不行,上渴下不利。今天老师分享了太阴病的口干往往是口干不欲饮,伴小便不利。不细则病因,单看有是证,则可用五苓散方。

各位老师、同道们,今晚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精彩的讨论,期待下一次的分享!!

陈青:湿浊内阻,胃虚气逆,故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其为总病机“胃中不和”,“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也是水逆的发病特点,“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治以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选生姜泻心汤。

张晨雨:胁下有水气,肠雷鸣下利,生姜泻心,辛开苦降,加利水药会更好些

但不明显,大病之后就表现出来了,胃不和,心下痞硬,干噫(即是嗳气),食臭(伤食的味),食物不消化的味道,胁下有水气,胁下就是心下,肠子里面有水也为胁,腹中雷鸣,水走肠间有怕,且声音大如雷,“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治以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选生姜泻心汤。

林利城:黄连、黄芩我们一直认为是很苦寒的药,实际上不用那么怕它。

《伤寒论本义》: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虚热二字,合成此证。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许永方:渴?

林利城:伤寒中风,当用汗法,今误用下法,损伤脾胃,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这都是中阳不足的表现,医见心下痞,以为仍热结在里,再用下法,致脾胃更伤,运化无力,升降失常,痞满更甚。这已不是热结在里,这是脾胃虚损,升降失常,气机郁滞,所以才会痞满。以甘草泻心汤,重用炙甘草以加强健中。

刘敏:本条论述水痞、五苓散证。痞证有热痞、寒热错杂痞、水饮致痞、痰气痞等,本证心下痞满,用泻心汤,痞不解,说明非热痞。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考虑因下邪陷,内犯膀胱,气化失职,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津液不能气化以下泄,故小便不利。津液不能气化以上承,所以渴而口躁烦,水饮内停而上逆,阻碍气机升降,故心下痞,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林利城:广东的李赛美、湖北的梅国强就用黄连来治疗糖尿病,如果怕它的苦寒,配伍干姜就能纠正它的寒凉了。

许永方:误下后出现心下痞,当予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痞不解除,这个人口渴躁烦得很厉害(口渴不外两个方面的问题:1、津液不足 2、津液不化),伴见小便不利可见此证突出了津液不行的一个证候。可知本证的心下痞为水毒所引起,当予五苓散利小便。

林佳明:太阳病通过发汗解表之后,外解,有出现发作胃中不和,邪入半表半里,胃不和,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为下寒水饮在里,干噫食臭,为有热的表现,为厥阴病,寒热夹杂,以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为辩证要点。中阳不运,饮郁化热。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我们今晚是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156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梁天:伤寒中风应以汗解,但误投以下之,表证未解而里又虚,热邪内陷所致下利不止,胃气不和,水湿内停,气机上逆,故见心下痞硬而满,心烦不得安。医者继续误下,痞证更甚。故选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是以重用甘草补虚缓急止利。

陈小芳:本为太阳表阳证,反予下法,传于太阴,出现下利肠鸣,胃部痞满等,又见干呕、心烦,属太阳误下所致,非邪热所致心烦,而是下后里虚邪进了。

刘老考虑心下痞之病机,多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本证心下痞,而小便不利,兼见口中燥渴,舌苔水滑等特点,故可诊断为“水痞”而非其它。

此文由陈青医师整理,辛苦了,青儿。

许永方:伤寒表解之后,胃气不和兼有水饮,出现心下痞硬,干嗳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当用生姜泻心汤健胃散水。

覃秋玲:本条论述误下而脾胃虚,痞满下利具甚的证治。伤寒、中风,为病在表,应汗解之,反而误用下法,外邪乘虚内陷成热利(下利日数几十次、谷不化),因泻下伤脾胃之气虚弱甚,致“腹中雷鸣、心下痞硬满、致干呕、心烦”等症。医见心下痞硬,认为病未解,又复下之,使“痞益甚”,这不是阳明热结于里,而是由于泻下致脾胃虚弱引起。

符英:予泻心汤后痞仍不解,出现了口渴、小便不利,说明津液有问题,但其并非津液不足导致的,而是津液蓄积,津液不能气化上润,故口渴而躁烦,失其气化亦不能下泄,故见小便不利,内停的津液阻碍气机,心下满而不通。用五苓散行水化气,津液得行则诸症自消。

刘敏:伤寒、中风,应用汗法,误用下法,下后损伤中气,外邪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遂成痞证。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不得腐熟而下注,故其人腹中雷鸣有声,下利数十日而"谷不化",胃虚气逆则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泻心汤补中消痞止利。

林佳明:体现在泽泻的作用。

肖春宏:生姜主要是开散水邪

高一萍:误下重创三焦,气化失调,水停心下,心下痞满

林利城:伤寒发汗后,汗出伤阳,脾阳不足,脾失运化,食谷积滞,故干噫食臭,水湿内停,故见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用生姜化湿利水,用半夏、干姜配黄芩、黄连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陈青:伤寒依法当发汗,发汗汗出,伤寒在表之证已解了,可是里面出问题了,但这并非发汗造成的。此人可能胃根本就不好。

肖春宏:嗯,辛开苦降之法。中土枢四方。辛开苦降调中土,四方如春。

陈青:心下痞,予泻心汤不解,故知此非泻心汤所主的痞证。“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是水蓄中焦,水饮内阻,气机痞塞所致心下痞。水饮为本,痞证为标,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小便利,水邪去,气机畅,痞证消。

林利城:这个条文中,生姜泻心证汤感觉就是水气病

陈小芳:心下痞、硬,胃部不适,肠鸣潞潞,属痞证。又见下利,胁下不适,辨病可辨太阴。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加重用生姜,其“下气,止呕吐”,散水气之痞。

林利城:误下后,出现了心下痞满,给予泻心汤而不效,说明不是邪热内结之气痞,病人出现了口渴,小便不利,考虑为水饮内停,水饮凌心,故心烦,本病水饮内停要与热灼津伤相鉴别,应当还有舌脉象提供鉴别支持。治疗以五苓散温阳利水。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