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01

陈小芳(我的中医人生一周年记)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7 11:19:20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了正确明亮的路灯,一直走下去总会是光明的坦途。我的基础还很薄弱,对于在基层工作能力尚未掌握,要不断充实自己。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学习经典,练好针灸的本领,掌握中医四诊的技能,传承老祖宗的精华。修炼品德,克己复礼,以“老百姓的中医师”为标准要求自己,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医生。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整体,那《伤寒论》就是当中的枝节,当然还有《温病条辨》《温热论》等。《伤寒论》讲的是六经辨证,从三阴三阳来讲人体之病理变化。不同于以往的八纲及脏腑辨证,六经辨证讲的是表里,传变与否,方证对应,方机对应。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等都是临床用的很好的,六经辨证开拓了我中医诊病的思路。

上文不仅提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还讲了人体的营养来源就是后天之水谷精微。中医的生理很是简单,不用分这个系统那个系统,但很实用。像由此可推,如人痩羸,少气懒言,可养后天脾胃以化气运周身。

老百姓都会得的咳嗽一病,总的来说外感的不外乎“受寒邪”“皮毛进”,内伤咳嗽则从五脏论。所以现在中医院的出院医嘱里常有“避风寒,畅情志,注意休息”等字样。每段对话都很简单,但里面蕴含的养生治病思路却很广。

所以这一年里大家一起重点钻研《伤寒》,每天背一条条文,每天线上学习全国各地老师分享的医案及心得,每周跟诊看门诊病人,每周讨论学习3-4条条文,每周六经辨证临床教学查房等,林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医,上下求索。

仿佛看到黄帝与歧伯在辨病养生,“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意思是水谷进入人体,经过脾胃运化,产生水谷精微传注于肺,经过肺的宣发作用,把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皆得到营养。类似现代医学的循环系统。但中医的生理很是言简意赅,且一发连全身。从《内经》来看整体观念得到充分体现。

需辨别病人体质、病位所在、及药物质地等。不可老幼壮羸皆投峻剂。关键的是“内外俱虚”。而有的条文就直接一句话“喘家,作厚朴杏子佳”。不放在太阳病里真的不好理解。

我的中医师承导师生涯一周年记

这一年里,我们每周都会选一个上午去跟师,一起学习,一起听老师讲课,一起讨论学习,一起为病人送去健康,大家亦师亦友,共同进步,相处得很是开心。让我由刚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喜欢上这座宁静的小城市。虽然中途也有小伙伴为了更好的规划而退出,但一起努力过的日子分外充实。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成长的背后

(一)感恩相遇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伤寒论》是我一直在学而还未真正入门的学问,六经辨证、方证对应、方机对应、调中思想等都是林老师带我们学习的,但余愚钝未甚解。读伤寒条文有时候真的有点恼火,就这么吝啬吗几个字一条条文,根本理解不了。但是思考过后及查阅资料后又不禁对其啧啧称赞。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看,“治未病”的思想老祖宗早已说明白了,顺应四时,顺应阴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比西方的“预防医学”早了好几千年哪;再看疾病方面,《黄帝内经▪咳论》中: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许是文科生的底子,相对于图形对文字更是热爱,大学时候起就爱看古籍——从左往右翻的,禁止外借的,泛黄纸质粗糙的,售价一毛多的,通篇繁体字的……学校图书馆的书给我很多乐趣。但道行尚浅,很多书籍读了不得要领,且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提炼,或许收获许多的就是一种对中医的自信,和对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的一种膜拜了,一种中医的感觉在身体里,说不出,道不名,莫名喜爱,以致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权益不被充分保障的今天,我也不曾想过要改行或是后悔。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再次拿起《黄帝内经》《伤寒论》,与应付式的学习不一样,不用为了记重点而猛画条文,不用味同爵蜡地强记六经辨证条文。有幸把经典再拿起来,不再是压箱底的物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都被拿到床头,每日诵读。

(二)上下求索

(三) 学无止境

如《伤寒论》第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这是太阳病失治后出现的少阴变证,阵阵恶寒,脉微而细,属发汗后表虚而亡阳,下之后里虚而亡血,阴阳表里俱虚,而发变证。我们用汗法、下法、吐法、清法之时。

2016年08月起,我第一次踏上钦州的土地,来到钦州市中医医院,作为一名基层医院委培的全科医师,以及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来到这陌生的城市多少有些不适应。应工作的需求,我选了“针灸学”来作为三年努力的方向,本以为未来三年里我都是与银针、艾条为伍了,后来轮科时有幸认识虔诚的中医学者——林佳明老师,加入到学习经典的行列中。与众多志同道合的同仁们一起跟随林老师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各种思想火花的撞击,各种亮人耳目的观点,各种效如桴鼓的临床案例分享……真有种“坐而论道”的意思。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