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62

符英(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月份)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7 04:42:510

今日跟随老师们查房,提到了辨证等中医基础内容,其中姚师提到证型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到的患者症状体征来建立的,首先要全面地询问患者病史,而不是得到一个主诉或者仅仅抓住其中一个症状,先入为主地将所想到的证型往里对应。大学见习时我也常常犯这种错误,看到一个病人根据老师所问出的主诉把能想到引起这个症状的病因病机往里套,这不是一个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现在想想可能因为以前接触到的西医比较多,受到其影响深远。因为在西医来说,有一个症状,第一反应是可能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这就是两种思维的不同之处。故今在此总结记录,提醒自己,今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今日难得休息,任性地躺了一天,本来想好好休息,却有种越睡越累、四肢沉重而且脑袋昏沉不清醒的感觉。这种“越躺越累”的感觉在中医里面称为过逸。人安逸少动,气机不畅,气的升降出入减少,推动津液功能较活动时下降,且少动则阳气不振,温煦推动作用减弱了,加之气机不畅,脏腑气血功能减弱,濡养减少,则见于越躺越累,四肢沉重,而在久不思考,脑力过逸,神气稍衰,所以脑袋沉重不清醒。所以我们常说劳逸结合,过度劳累不可取,但是太过安逸,对我们也没有好处,平时除了上班,还是应该要适当的运动,这样身体才不会“生锈”。

我的中医人生(36)符英 2017年03月10日

我的中医人生(35) 符英 2017年3月9日

我的中医人生(39) 符英 2017年3月13日

我的中医人生(51) 符英 2017年3月25日

我的中医人生(49) 符英 2017年3月23日

我的中医人生(27) 符英 2017年03月01日

我的中医人生(37) 符英 2017年3月11日

周三上午跟随老师们查房,姚老师还提到一点,很多患者是慢性病,病程长,在遣方用药时要“有方有守”。我的理解是:在治疗过程中,在清楚患者的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抓根本,以此为立足点拟方,不能因为有些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就换方,守住原方,随症加减,此为“有守”

最近在复习针灸学,看到腧穴部分,将这几天内容整理下来:腧,又作输或俞,有转输、输注之意,穴,即孔隙,是经气所居之处。顾名思义腧穴就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特殊部位。虽然腧又作输或俞,但应用时腧穴指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五输穴中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腧穴是经脉的重要组成,在临床上医生通过刺激(针刺、艾熏、按压等)达到治疗目的。

我们常说经络经络,有一段时间我误以为经络就是指十二经脉,后来渐渐发现经络所指包括之多,大概来说包括了经脉和络脉两个系统,今日现在看到了络脉系统。我们能计数的络脉有十五条,还有难以计数孙络与浮络。十五络脉由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构成。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下的络穴分出,向与其相表的经脉循行,沟通阴阳经气血。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加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人的头身,任之别络由鸠尾分出散布腹部,督之别络从长强分出散布头部,同时“左右别走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布于胸胁。难以计数的浮络与孙络则从络脉继续分出,浮行在体表,遍布全身。经络系统就像一张网一样行于人体,沟通经气。

我的中医人生(54) 符英 2017年3月28日

昨日跟随老师们查房,在询问病人病史时,有的患者是慢性病,病程长,且常常问出许多看起来并没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姚老师提到这种时候需要抓住主症,有针对地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很多患者症状并没有像书本上写的那么典型,而且所问出的症状多且杂乱,没办法一方兼顾多症时,不建议见是症用是药,可以把些“没有急待解决”或“可以后期调理的”症状暂时缓一缓,否则导致方药多而杂,没有针对性。如今日下午上课,林老师以六经辨证询问患者病史,结果患者三阴三阳症状皆具,但太阳、阳明等症见不显,且患者以疲惫乏力,欲寐为主症,也是她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终林老师拟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老师们临床经验丰富,往往能一针见血,我还要需继续求教学习。

近日分享姚师的许氏病案,姚师还提出一个观点:善后。该患者平素极易感冒,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月感冒几次”,患者咳嗽基本消失后,姚师辨肺气虚,予陈夏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党参25g 白术15g 茯苓15g 陈皮10g 法夏20g 炙草10g 前胡15g 五指毛桃30g 桔梗5g 大枣15g 生姜10g 执十剂,姚师言此为“善后”。患者素体气虚,极易外感,故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体虚之人湿邪易留,故陈夏六君大枣燥湿化痰,益气健脾,标本兼治。且老师考虑到患者可能觉得症状好转后不再复诊,故一次予十剂,考虑之周全,都是我应学习之处。

我的中医人生(55) 符英 2017年3月29日

看到小芳昨日发的中医人生,我是深有同感。因为学医的缘故,常有朋友不舒服或者其家人不适来问我怎么办。这种时候我都耐心地问一轮问题,但常一方面因为没有看不到朋友或者患者本人,另一方面因水平不够,总不敢乱讲话,担心误导他人,延误病情造成不好的后果。每每如此,总想起这话,“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我未达到“巧”之地位,更不用说问问病史就能答疑解惑了。只能以此鞭策自己,让自己早点脱离这尴尬的境地。

我的中医人生(52)符英 2017年3月26日

近日老师讲课,提到五爪毛桃这味药,言其别名为“土黄芪”,煲汤特别好喝,特意查了查这味药,它还别称五指牛奶,性味甘、温,具有行气化痰,健脾化湿,舒筋活络的功效。据见过该药的舍友说把新鲜的五指毛桃掰断后,断面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广东人常把它当作一种煲汤料,老师说五指毛桃堡鸡会有一股椰香味,听起来好诱人,哪天也想尝试一下。

近期在复习经络系统,其中有个常提到的名词:气街,上学时因为应付考试,也没有踏踏实实地理解它,最近复习看了一遍: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内经有记载“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四街者,气之径路也”。头、胸、腹、胫都有经脉之气聚集运行的道路。要与之区别的是有穴位名气街穴,《医宗金鉴》记载:从归来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动脉应手,亦旁开中行二寸,气街穴也,今日我们称为气冲穴。

我的中医人生(48) 符英 2017年3月22日

学习的时候我有一个容易混淆的经脉,叫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它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且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和十二经别不同的是,它只循行于体表,不入内脏,且分刚筋、柔筋。刚筋又称阳筋,分布在项背与四肢外侧,柔筋又称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它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所以经筋为病,多见转筋,筋痛,痹证,《素问》提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

我的中医人生(38) 符英 2017年3月12日

最近在复习经络,原来一直觉得经络名称很多,一字之差说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整理了些资料,记录于此:中医所说的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我们平常说的手足三阴三阳经是十二经脉,又叫十二正经,其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三阴经划分为太阴,厥阴,少阴,三阳经划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十二经脉各有其循行路线及时辰,其首尾相接,气血行于其中,起于手太阴肺经,循行到足厥阴肝经再传手太阴肺经,循环流注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近日看到了十二皮部,在《素问·皮部论》记载“欲知皮部,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由此可知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与经络气血相通,所以资料上说,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皮部论中仍提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之中,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除此之外,皮部还能反映病证,通过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说到带脉,带脉是奇经八脉里唯一一条横向的经脉,“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的躯干的逐条经脉,还能固护保胎,主司带下。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阴阳维脉分别维络诸阴经与任脉交会诸阳经与督脉交会。记录于此,把薄弱的一点点补回来。

我的中医人生(45) 符英 2017年3月19日

今天和在针灸科轮转的同学的聊天,她提到她跟的老师在治疗一个咽喉肿痛的患者时,老师选择了耳背的血管明显的位置及少商、商阳、拇指下甲缘另两点放血,而不是像我们平时常用的放血穴位。她说不明白老师为何这样做,她也没有找到老师放血的位置穴名,也没来得请教老师。我也不解,特地回来翻书,在咽喉肿痛那章节也没有找到这种治疗方案。我想很多知识不是在书上课堂上能找到答案的,也许老师用的是大量临床病案和多年总结的经验,只是感慨学海无涯,继续努力。

我的中医人生(47) 符英 2017年3月21日

今日讨论伤寒,说到舍友前几日的症状,初起见头痛,恶寒,无汗,恶心欲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紧,无发热,后高热至40摄氏度。当时舍友高热后有段时间辗转反侧,追问舍友,舍友诉当时觉得变换姿势会舒适些,现在回想,这是烦躁的一种表现。未发热前症状是典型的表实证,麻黄汤证,后高热,且有烦躁则是病情进展了,大青龙汤证。疾病动态发展,刚开始是表实,后发热后可能很快入阳明,假如表不解,邪内穿阳明。疾病是变化发展的,不可能永远处在同一阶段,为医者需“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我的中医人生(46) 符英 2017年3月20日

经脉除了昨天整理的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之所以叫奇经因为它们奇特,奇异,和十二经脉不同,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表属关系也不直接隶属脏腑,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任、督、冲脉分别循行人体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三者同起胞中,下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接手三阴经,所以说它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称“阴脉之海”。督脉与六阳经交于大椎,故说它调节阳经经气,称“阳脉之海”。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二经气血,还与女子月经与孕育功能相关,《内经》提到女子二七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提到十二经别,它们是别行的十二正经,是十二正经离(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经别出)、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出(浅出体表上行头项)、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的别行部分,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支脉。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称“六合”。

我的中医人生 (50)符英 2017年3月24

昨日提到姚师课上分享的病案,用止嗽散联合小柴胡治正虚邪恋之久咳,用止嗽散解表祛风无疑问,但是当时我十分不解为何用小柴胡汤来治此案例。按我平时理解,小柴胡为和解少阳的经典方剂,柴胡四大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而在此病案中,患者均无此症,却予小柴胡。结合课本及患者本身情况,渐渐理出一点头绪:小柴胡和解少阳,可是何为少阳病?之前自己整理了关于少阳的相关资料,现在却又忘记了,少阳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个阶段,病邪为何能入半表半里,而不是仅在表,从根本上说,患者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出表,邪气内走,正处于半表半里之间,而柴胡黄芩一升散一降泻,则达到疏散少阳邪气的目的,同时大枣、党参益气兼补胃气,一来扶正以祛邪,二来御邪内传,使邪气得解,使胃气调和,患者则得药助而愈。

我的中医人生(44) 符英 2017年3月18日

我的中医人生(40)符英 2017年3月14日

今日整理络穴、郄穴。在之前发的中医人生中记述过十五络脉,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的穴位即为络穴,十二经脉各别出一络,加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又称十五络,能够联络、散布经气。郄穴有空隙的意思,经气深居在此的空隙之位即为郄,而郄穴在存在于于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之中,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我的中医人生(28) 符英 2017年03月02日

昨日傍晚舍友突发头痛,恶寒,无汗,恶心欲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紧,无发热,咽喉疼痛等不适。考虑舍友是外感初起,因条件限制,我把生姜和葱白加红糖熬成姜汤水让舍友喝下。生姜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功效,葱白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约十分钟后舍友诉背部开始微微发热,恶寒减轻,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变。但约半小时后恶寒加重,伴发热,无恶心欲呕,测体温40度,不得以外出购买布洛芬服用,汗出测体温38.5度。后我喝了姜糖水,发现我也仅是颈项后微微发热,很快便消失,舍友后恶寒减轻但又恶寒考虑应与我生姜与葱白放量不够有关,我一个正常人仅微微热且很快消失,更何况对于一个外感寒证的人。

昨天学习了六经辨证是从《素问·热论》发展而来,今日进一步查阅资料,里面提及:《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只论述了部分热证,实证,证候变化只有两感一种,在治疗方法上提及汗下两法。伤寒讨论了风寒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邪正消长、表里出入、虚实转化、阴阳盛衰等多种病证及变化规律,论述了热证、实证,补充了虚证寒证;论述了两感,合病,并病。在治疗方面,包括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而且有针药并用、内服外导法等。所以说六经辨证比《素问·热论》的更完善。

昨日跟老师查房,说到一个专业术语,根结,回来翻书:根结是指经气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根”是根本、开始之意,而经气所出为井,经脉之“根”则为该经脉的井穴;“结”是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言: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资料解释:四根三结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为结。而在针灸理论中,有五输穴的理论,言经气所入为合,举足太阳经为例,其合穴为委中,而在《灵根结》言足太阳经“结”为命门(目),这也是我疑惑之处,日后若有理解,再行记录。

我的中医人生(30) 符英 2017年3月4日

近段时间越来越感觉到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课本里的东西真是最基础的,上了临床,老师除了可以灵活应用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经验用药及治疗方法,在课本上没有记载。上学的时候,上课的老师偶尔会向我们推荐一些名医大家的医案,现在想想当时老师也是想和我们分享名老的经验,给懵懂的我们或多或少的启发,只是当时枉费老师的一片苦心。现在只能继续鞭策自己,继续开阔视野。

我的中医人生(42)符英 2017年3月16日

我的中医人生(32) 符英 2017年3月6日

今日复看了之前讨论的伤寒条文,谈到芍药功效,在仲景时代并未区分芍药品种,后世却有白芍赤芍之别,对于我也曾有未能详尽区分二者之时,现总结记录于此:赤芍性味苦,微寒,归肝经善走血。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效,赤芍主入肝经血分,长于清血分热,善散瘀血,血热、血瘀之实证常用之。有歌诀曰:“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白芍,性味苦、散、微寒。归肝、脾经。其性静而主守,具有平抑肝阳,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功效,能止木旺乘土的泄泻、痢疾、腹痛,以及因阴虚血亏而肝阳偏旺所引起的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拘挛疼痛、月经不调等。但属于虚寒性的不能用。此外,本品甘酸敛阴,还有止汗之功,常用于表虚恶风自,汗或阴虚盗汗者。有歌诀曰:“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赤芍泻肝火,白芍养肝阴;赤芍散而不补,白芍补而不泻。二药伍用,一散一敛,一泻一补,对阴虚挟瘀有热之证最为适合。在使用时注意二者皆反藜芦。

昨日听课,姚师分享一病案,许某,男,50岁,咳嗽月余就诊,平素一月感冒数次,现咳嗽,微喘,咽痒,少痰,辨咳嗽--正虚邪恋,拟止嗽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拟方如下: 炙紫菀20g 百部20g 前胡15g 党参25g 黄芩20g 法夏15g 桔梗10g 荆芥10g 杏仁 15g 炙草10g 大枣15g 柴胡15g 执四剂,药后复诊,言咳嗽基本消失,依上方再执六剂,调整党参用量为30g。药后复诊,原症愈且天气寒冷时鼻塞症状消失,一月感冒数次的次数明显减少。患者素体气虚,故较常人更易外感且病后祛邪能力弱,病邪缠绵难去,姚师予止嗽散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联合小柴胡助正拒邪出表,标本兼顾,对我看来说实在很高明。

我的中医人生(33) 符英 2017年03月07日

我的中医人生(43) 符英 2017年3月17日

我的中医人生(53) 符英 2017年3月27日

我的中医人生(29) 符英 2017年3月3日

我的中医人生(31) 符英 2017年3月5日

在临床上,医生通过刺激腧穴达到治疗目的,是因为腧穴、经络、脏腑之间的联系,在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了有经穴的共同主治作用外,还有特殊的治疗作用,被称为特定穴,包括了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穴,下合穴,八会穴等。五输穴为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古人认为经气在经脉中流动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分别从四肢末端流向肘膝方向。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对经气流注和五输穴有了一定的描述。 而原穴,在书上的定义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称为十二原。有意思的是“阴经以输为原”,手足三阴经的原穴即该经的输穴,阳经的却并非如此,它们单独另有一原穴。

我的中医人生(41) 符英 2017年3月15日

关于3月18日分享的姚师的许氏病案,用止嗽散合小柴胡汤治疗正虚邪恋之久咳,关于为何用小柴胡,姚师言这也是临床经验,治病当分标本。咳嗽是标,反复感冒是本,用止嗽散治标,小柴胡治反复感冒是本,虚人感冒或正虚邪恋之感冒,也有两条有效方:小柴胡和人参败毒散,前者偏于热证,后者偏于寒证。急治标,缓治本,不急不缓,标本同治,故用小柴胡合止嗽散,如果偏寒,就用止嗽散合人参败毒散。与大家分享。

昨日舍友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后发热,高热,头痛无汗,恶心欲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紧。服用姜糖水无效,后思考姜糖水可治风寒感冒之轻证,舍友症为风寒感冒较重者,应“麻黄、桂枝、羌活等药同用”,考虑它收效甚微不仅仅是剂量问题。另外,舍友症状为大青龙汤证,林师言此为伤寒重症,伤寒38条所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可予大青龙汤。

我的中医人生(34) 符英 2017年3月8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