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该何去何从
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学校的名老中医号召我们做“铁杆中医”,后来了解到是邓铁涛老先生提出来的,也是老一辈人的一种期盼。很明显现在中医里面从事西医的人很多(反而很多老中医是西学中出身),在思想观念上、在方法论和评价标准方面,一切以西医的观念为标准,中医界已经失去自我主体意识,成了被改造、自我改造的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表面繁荣而核心内涵不断萎缩的“泡沫中医”。
现实情况是,很多同学在标榜自己是“铁杆中医”后就开始排斥西医,中医至上,甚至逐渐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如果铁杆是这个意思的话,也没什么意义,而且中医如果要像信仰一样存在的话,那注定是只能被少数人认同了。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医的传承从来不是问题,因为没有受到质疑,因此理论系统异常的坚固,如果不是近代的历史巨变,中医也不会有现在的处境,但是,这对于中医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张仲景提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近人陆渊雷等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鉴于近代史上的“降格认同,邯郸学步,反失其故”的教训,徐衡之告诫在对疾病分类学诊断结论和相关指标,要“心知其意,不为所囿”。
章次公则嘱令后人:“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当代中医要面向世界和未来,要为中医学更好地实现主体性开放,而努力于主体性建设。
勤求古训和发皇古义,就要在“通古今之变”基础上,努力发掘传统的意义和价值,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这要比随便地批判古人要困难得多。

近代的建设者,往往多以“破”字当头,以为“立”能随其后;殊不知不断地破,而与立却总离一步之遥。“破”之不能作为“立”的手段,这应是近代的最大教训。
回到中医,发展中医,中医理论要前进到中医学研究对象和实践目的这个“本”上来。
说“中医不能丢”,说“要保持中医特色,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关键是中医学研究对象和实践目的这个“本”,是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这个目标对象不能丢。
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主体性地选择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借鉴近代的研究中医历程中的经验,充实发展能适应于中医学对象目的的观控技术方法,也才能以自己关于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的理论成就,与现代西医关于辨病求本的理论成就实现互补增益性的中西医结合。
没有中医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的特色,就没有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否认中医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的理论特色,也就否认中西医结合的可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百年来多以“他石”以攻“我玉”。今后还应用“我玉”以攻“他石”,中医理论要面向世界,要回答当代医学的重大问题,在解决当代医学重大问题中发展中医理论。

用现代医学来研究中医其实不可取,不过给中医提供了一个一面镜子,能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劣,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西医结合有可能是新的医学模式,但绝对不是中医的未来,任何一个理论只有自己发展的好,保持独立的体系,才可能有未来,如果因为主流就变了,那就永远是非主流,非主流也没什么不好,保持中医的特色。
作为跑者,你从跑步中得到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作为一个跑者,你从跑步中得到的最大改变是什么?这里一共有5个改变,会让你重新了解跑步运动,原来,跑步运动对于身体居然具有如此之多的好处。第一个改变:体型健康号2023-08-06 20:18:100000深蹲硬拉都会做,那你懂杠铃吗?这2个动作还能进一步优化
大家好,深蹲硬拉作为三大项中,针对我们下半身最为有效的2个动作,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完成,但是依旧还有很多值得去改进的地方,那么深蹲硬拉都会做,那你懂杠铃吗?这2个动作还能进一步优化虽然大多数人都可以将这两个动作做出来,但先不说做到多大的重量,光从动作的规范程度来说,就有很大的进步范围,所以不要先想着做多重,把动作优化到位了重量自然就能上去。健康号2023-07-30 22:44:180001老年人膝盖疼,是坚持运动好,还是彻底静养好?骨科医生作出解释
老刘是一位年过七旬的退休老人,退休后养成了早起锻炼的好习惯。每天一大早,他就会戴上跑步鞋,在周围的公园小路上跑上一圈,为一天的开始注入活力。然而最近,老刘开始感觉到膝盖疼痛,尤其是在天气潮湿的时候,这种疼痛就更加明显了。每当他行走时,膝关节发出阵阵的咔嗒声响,仿佛在提醒他:要小心你的身体。走路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有些束手无策。他尝试用热水袋敷膝盖,涂些药膏缓解疼痛,但效果都不够明显。健康号2023-04-17 19:22:490000早餐这样吃,燃脂一整天
很多人因为起床晚来不及吃早餐,或者是为了减肥不吃早餐,觉得这样能减少热量摄入。但实际上不吃早餐并不能减肥,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吃早餐会降低一整天的代谢,早餐距离前一天的晚餐的时间最长,一般都在12小时以上,体内存储的糖原已消耗殆尽,应及时补充,如果不吃早餐会出现严重饥饿感,大脑兴奋度降低,影响工作和学习。此外不吃早餐还有可能让午餐的进食量增加,从而间接导致肥胖。健康号2023-05-25 21:23:5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