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9

中医病因学发展变化

健康号2023-05-13 09:17:030

到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明确地提出了“三因学说”是里程碑的意义,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前人的学说,往后咋发展呢?

现代中医认为古人的认识都过于简单,不再依前人“阴阳”、“三因” 之分,而是直接冠以六淫、饮食、劳倦,房室、虫积、瘟疫疫以及外伤等。痰饮和瘀血,虽属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但又可成为致病因素而继发其它的疾病,故把痰饮和瘀血亦列入到病因范畴之内。

这种提纲挈领的概括是很有智慧的,如果病因总结为成百上千种,在实际操作中是极为不便的。

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由二到三,《金匮要略》: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

病因的发展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医和西医都是如此。只不过,中医在天地人一体的框架下发展,把握最主要的思想就可以了。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散漫无穷。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寒暑,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从体外侵袭人体,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故属阳邪。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等致病因相对生于内,是内伤病的致病因素,故属阴邪。

越复杂的学说,越难为人接受,中医的病因学说还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糖尿病,中医叫消渴,简单分为三消,上、中、下,对应的脏腑也不同,每个中医认知的侧重点也不同,治疗起来偏重不同,更有甚者,有的中医说这是胰腺出的问题,真是贻笑大方,所以没有办法做到统一的。

在《内经》时代基本分阴阳两大类,那时候的阴阳学说正是主流思想,很多问题都围绕阴阳展开,医学也是如此。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