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52

经方太美丨桂枝汤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8-01 04:25:360

成无己、柯韵伯先生都是从病因学角度来论述,风为阳邪,风中于太阳,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表虚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

他说,有部分没有掌握。

本方运用在太阳中风表虚证,属于太阳病。

2、提示太阳病为六经证的一个模型,为表阳证。

这个是医经体系跟经方体系的分歧很重要的点。

经方医学体系中风是太阳病其中一个证,既然属于太阳病,那么就会有前面的第一条所讲的,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芍药、甘草汤。

加上,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么就可以诊断为中风了。

大人也是同样如此的,我发现很多胃痛,胃胀的人,好多都是脾胃虚弱,脾气虚,脾阳虚,调整的挺好的,但有时就又不适了,不舒服了,一问,喝酒应酬了,有时,在这个世界也是挺难的,谁都知道,自己身体的重要,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健康与事业,往往不能同时兼顾及获得,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个字。

桂枝甘草汤,大家非常熟悉,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首方,非常有意思,很巧妙,桂枝适用于不论是汗、下、吐等各种误治造成的津液大伤,气上冲是重要的特征。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利用周末在老年大学、基层开展经方义诊工作,深受百姓欢迎。

甘草:味甘平,生川谷。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脉缓:相对于紧而言,浮缓,轻取即得,但不是那种紧绷感觉,摸摸轮胎不够气的那种状态,就是缓的意思,也提示病势不太急,不像伤寒那样邪正斗争那么剧烈。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桂枝汤,合了3个方根。

白芍(芍药):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桂枝、甘草汤。

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1、太阳病的提纲。

治疗原则:那就是很明确了补养正气,健胃生津液,解表。

桂枝汤,运用非常广泛,作为群方之首,古圣先贤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学习经方以来,我也是从来不敢用桂枝,到现在几乎每天都在用,桂枝汤,打开了我的双眼,透过伤寒论,发现了里面的世界。

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

深刻理解,中风是太阳病的一个证,那么就容易理解后面一系列桂枝类方运用了,对于中风就明白了,无论什么病,感染细菌也吧,感染病毒也吧,无论是肝炎,胃痛,头晕,头痛,感冒,只要临床中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一系列症状反应的患者,都可以诊断为中风。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本条:

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

而我可能表现为往来寒热,咳嗽,咳痰,口干口苦,胸胁苦满,那这个时候,就不是从中风了。

桂枝(牡桂):味辛温,生山谷。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外为阳,内为阴。

这首方子,从六经层面来说,属于太阳病,老师说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水饮心悸的厉害,平时我会加上茯苓。

阳浮阴弱者,为脉浮于外而重按无力弱于内,发热,汗出,为其脉应的临床症候反应。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病机核心:正邪交挣,机体想通过发汗而解除病邪,将汗而不得汗的状态,治疗的时候,只需要顺应人体的良能而给予发汗解除疾病。

有很多的医案,不一一列举,从12条开始,后面讲述了一些列类方证。

汗出:有汗出,但表未得以解结,临床中看其体质,手心,后背,腹诊探其有无汗出。

生姜甘草汤,特意拿出来,主要是我发现了伤寒论还有以生姜为代表解表剂,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得到启发,其实也不难理解,直到现在,老百姓感冒了,煮一碗生姜红糖水来解表,用到的就是生姜解表作用,这个问题后面在28条会讲。

比如,我与我妈妈,同时受了风,我妈妈可能就是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就是中风了。

病位为表,病性为阳证。

其实在桂枝汤原文后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时都应该注意忌口的。

4、连服:“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伤寒论》113方中,服药方法为顿服、二服、再服、三服,多次服用等。而连服则集中体现在解表方剂中,并不规定具体服药频次,而是根据治疗目的而定。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可见连服的目的亦在于取汗。

中风证病机核心:正邪斗争反应于表,由于机体自我的良能,汗出而不解,胃气虚,津液不足,而呈现汗出而不解的状态,那么就需要健胃生津液,解表。根本的源于个体机制差异,正气不足,胃气虚。

中医称之为:顺势疗法,因势利导,顺应机体良能。

着眼于临床症候的反应。

太阳病:有脉浮,头项强痛,恶汗。

就是通过发汗的方法来解除这个将汗不得汗状态。

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

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

我说,那我每天给你讲一首方。

经方医学是从临床症候反应来认证的,无论什么病因,如流感,着眼于作用于人体后邪正斗争的症候反应,这样的好处在于认证每个病人,都是落在实实在在的症候反应上。

4、脉浮,头强痛,恶寒发热,恶风,颈项不适,身痛,腰痛,骨节痛,鼻鸣干呕,身痒,面肿要考虑表证的可能。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解痉挛。我用的比较多,效果也很好,老年人抽筋,加伸筋草,淫羊藿,好用。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发汗,对吧,你想到了。

所以,中风,伤寒,就是太阳病的一个症,即不是中于风、也不是伤于寒。

从第1这条开始,论述的是太阳病的提纲,历代医家而运用了内经释伤寒,而经方医学的思路及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后面的太阳病章节,就围绕着,什么情况下需要发汗,如何发汗,怎么样情况下禁汗,过汗后的处理,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述。

这个有汗,应该是没有人为、药物的干预状态下的汗出。

恶风:恶寒轻证的描述,加被舔衣后症状没有,但有些人敏于风,如现在的有些人太热天不能吹空调,不能吹风扇,这个就是称之为恶风。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3、温覆:“温覆令一时许”。温覆目的在于增强汗出,是辅助的发汗方法,从而达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而表解的目的。

今天早上下班的时候,我跟他讲了桂枝汤。

在跟诊之余,我问小财,今天在小财,你常用的经方掌握了吗?

这首小方,我会临床中运用的蛮多的,无论是急慢性病,都会有运用的机会。刚有本院有位同事,也是心慌心悸,也治疗好了。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医经家从病因学角度来认证,这个有时并不是很可靠。

第四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这就是要中病即止,汗出则止后服。

2、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大枣: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

第一条讲到,太阳病为表阳证,要解除这些症状,是不是就要想办法把充斥在体表的这部分水分排出体外?

发热:自我感觉发热状态,体温可以正常,也可以升高。发热是太阳病里面比较独特的描述,称之为发热恶寒,少阳证为往来寒热,阳明证为但热不寒。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今天是我写日记第1398天。

刘渡舟先生认为:方证是穿透《伤寒论》这堵墙的一把钥匙。

一些人误认为桂枝辛温发汗,津伤后出现阴虚证,则不能再用桂枝,因而不会用桂枝,甚则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

讲了,如何发汗,不能过汗。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看中看中医,为什么比较讲究饮食起居的禁忌呢?

2、啜粥:“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桂枝汤辛温发汗力弱,啜热稀粥一可借助热粥、暖水的阳热之气提供热量以助辛温发汗;一可借助热粥、暖水提供作汗之源。

归经:太阳证

另外,本来发热的患者,服用退热药物后的汗出,也不能称之为有汗。

明白前面内容,我们在看桂枝汤。

桂枝汤里面的一个大枣和白芍,它主要是起到合营的一个作用,桂枝和甘草是不同的作用,主要看它如何调营阴的?补胃气的,非常有意思。

那就是,不用纠结于是伤于风,还是伤于寒,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就是中风。

第三点:“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这是发汗的要求,一是微微汗出,而非大汗或无汗;二是遍身皆见,而非局部汗出;三是持续不断;四是随汗出,脉静身凉而病愈。

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在治疗期间,我也是叮嘱孩子,尽量不要吃生冷的水果,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生病吃不了饭,就叫她吃大量的水果,也会引起脾胃不和,在发烧咳嗽的时候,可以暂时清淡点。

1、温服:就是趁热喝药。

生姜: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

从事六经经方辨证传承工作,目前与利城老师已经开展了12期初级经方传承班。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林佳明,来自广西一个小城。

这条,就是提示了中风、伤寒两证的鉴别,汗出/无汗,脉浮缓/脉浮紧,是着眼点,是临床中的鉴别点。

太阳病,即是表阳证,它经常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反映出来,故无论什么病,若见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

生姜、甘草汤。

两者之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在于认证体系的不同。

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

这段,值得背下来,讲述了中医治疗服用中药方法,非常的详细,特别值得好好的领会,仲景,把很多东西写的非常非常的详细了。

我觉得,《伤寒论》1-5条,能够清清楚楚的认识,那么对于整个《伤寒论》的认识会有另外一种思考。

怎么办?

桂枝汤在经方医学体系里属于太阳中风一首方子。

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这里边证的汗出,不是汗出如洗,也不是热汗,汗质腥臭味,汗是比较稀薄的,每一个症状都要从整体上去分辨阴阳。

痰湿水饮,肥胖的孩子,在咳嗽感冒期间,不禁饮食,容易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脾胃虚弱,加之水饮内停,就会造成痰多咳嗽迁延不愈,反反复复,一看舌头,就知道,舌苔厚厚腻腻的,有些积如白粉,这些都是不好的,容易食积发烧,脾胃虚弱,消化不了,运化不了,水饮上逆肺,咳嗽咳痰。

这一点,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入门,能够快速穿过《伤寒论》这堵墙。

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表不解,气逆于上),加之前面汗出,脉浮弱,为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治疗。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