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305

林佳明(经方六经辨证三则小医案)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9 12:59:550

陈某,女,52岁,头晕1个月,患者一个月前出现头晕,无恶心呕吐,查头颅ct未见异常,在外院治疗未见好转。

2018-02-11二诊

2.表、里、半表半里是病位

麻黄10g,杏仁10g,薏仁30g,石膏30g

甘草6g,苍术30g,石膏25g,知母10g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

辨方证:半夏泻心汤合理中汤、茯苓饮

苍术30g

川芎12g,石膏30g

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无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等。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燥,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目赤,舌苔黄糙,脉数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与用药的关键。

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无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等。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燥,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目赤,舌苔黄糙,脉数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与用药的关键。

拟方:

综合六经分析,眩晕,考虑太阴阳明合病夹瘀血。水饮与热结,上扰于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患者服用后症状改善,不再服用中药,后电话随访,症状已无。

枳实10 生姜10g

舌暗红,头晕,为热与水结的表现,瘀血的表现。

【医案二】

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但还是焦虑明显,担心萎缩性胃炎癌变,与语言安慰,改变生活方式,及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后面前前后后治疗3个月而愈,复查胃镜未见萎缩性胃炎而心情大好。

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病性的总结。疾病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斗争,此消彼长,阴阳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六经辨证无不是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辨证而来。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故临证时,只有理解掌握了六经病证的机理,才能掌握《伤寒论》的辨证要领,也只有理解了六经与八纲的关系,才能有效的进行辨证与治疗。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胡希恕先生指出:《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来自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为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称为八纲。疾病从病位而言,不外乎表、半表半里、里,从病性而言,不外乎阴阳、虚实、寒热,而虚、实、寒、热又可从属于阴阳,如此可知,表阳热实即为太阳,表阴虚寒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虚寒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为少阳,半表半里之阴虚寒则为厥阴。如此,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毋庸置疑的。

结果:患者服用5剂后,患者头晕明显好转,心烦胸闷减轻,大便稍成行,后以茯苓饮加减治疗而愈。

干姜10g

失眠,心烦,难入睡,舌红,为阳明病,里热扰心,心神不安。

麻黄8g,防风12g,制附片6g

患者头晕,乏力,胸闷,乏力,大便烂,小便夜尿两次,为太阴病,里虚寒。

痹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甘草6g 茯苓20g 白术15g

现头晕,头痛,以两侧为主,心烦,失眠,难入睡,颈项不适,大便烂,小便2-3夜尿,胸闷,乏力,无口干口苦,无恶寒发热,无腹痛,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细。

人体患病后,病邪或在表,或在里,或在半表半里,或兼而有之,绝不出此三者。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4.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关键

桂枝12g,白芍15g,生姜10g,大枣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吴茱萸12g,党参20g,生姜10g,大枣10g

桂枝10g,茯苓20g,丹皮12g,赤芍15g

【医案三】

半夏15g 黄连8g 黄芩12g 党参12g

男,48岁,反复胃脘部胀闷20年

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中,用阴阳这个名词来代表一切事物中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在中医学里,一切亢进的、兴奋的、发扬的等都归阳症,衰弱的、消沉的,抑制的都归阴证。

黄某,女性,51岁双手肿胀麻木3个月

【医案一】

三剂,日一剂,水煎服

1月15在市一院查电子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惊恐万分,担心发生癌变,现自觉胃脘部胀闷,进食后胃疼,欲吐,大便烂,每天三次,小便正常,无口干口苦,无鼻塞流涕,无腰痛,舌红苔薄黄稍腻,脉沉细。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但两者亦有相通之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外邪侵袭人体时,由表及里,从皮毛、肌肤、筋脉、六腑最后到五脏,无论是内经的六经还是伤寒的六经辨证,都在讲如何把病邪驱逐出人体。

5、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机体的反映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虚,机体反映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证者,即称之为实证。

三剂,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诉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手肿胀。麻木,在市二医院查血沉高,肌电图:肌电图:神经性损害(双侧腕管综合征,右侧为著)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麻木,怕冷,口干,大便烂,舌红苔薄黄,脉弦。

患者为胃脘部胀满,舌红苔黄腻,为上有热,大便烂,脉沉细,为下有寒,根据舌脉有太阴病,综合考虑为厥阴合并太阴病。

1.阴阳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纲领中的纲领。

痹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胡希恕对六经实质的认识

六经辩证分析:

六经辩证分析

2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脘部胀闷,疼痛,无反酸恶心呕吐,在当地治疗症状好转,但反复发作,近期腹胀明显.

陈皮30g

辨方证:吴茱萸汤加石膏合桂枝茯苓丸

3.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关键

双手肿胀减轻明显,麻木也好转大半,指关节疼痛依时有僵硬,恶寒怕冷,无汗出,口干,大便硬,小便可,饮食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