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74

伤寒论学习(211条,214条)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8 16:00:400

林利城: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大便硬,脉象滑疾,应该阳明腑实之证,可予大承气汤。

陈小芳:214条,阳明病,脉滑而疾,脉滑里热盛,脉疾有阳脱的危险,不可峻下,予小承气汤。

此时正虚邪实,病情险恶,当结合脉象以推推断其预后。若脉见短涩,则是正不胜邪,阴液已绝,故馬死证。若见弦长,则津液血气未至涸竭,尚有一线生机。救治之法,当采取急下救阴。

二,若不转失气者,是肠中无燥屎阻结,属大便初硬后溏,则不可再用承气汤。

许永芳:阳明病,其人汗出过多,致大量津液大量亡失,胃中燥,大便因硬,硬则谵语。宜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二是不转矢气者,则知大便未结,则不可再服承气汤;三是服承气汤大便通后,次日又不大便,脉由滑疾变为微涩。微为气虚,涩主津亏,此是假象去而真虚暴露。此时不大便当下,而里虚又不可下,补则助邪,攻易伤正,是为难治。

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今晚我们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 211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林佳明:太阳伤寒本当发汗,若吐,下属误治,病不解,不大便已五六日,上十余日,于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壮,则表证以罢,阳明里实的为候已经具备。

仲师使用小承气汤有两个特点:第一,加大其服用量至一升,以使药力达到泻热导滞通便的目的。第二,由于本症脉滑而疾,有阴竭阳浮之象,故即使应用小承气汤也是非常慎重,需要观察服药后的变化。

林利城:213阳明病,由于汗出过多,津液外泄,故胃中干燥,大便必硬,燥热上扰神明而发谵语。本证之谵语即由便硬所致,是津液亏虚引起,而不是热邪亢盛所致,故不用大承气汤,用小承气汤泻热通便,使腑气得通,热有出路,则谵语自止。且注意中病即止,以免伤正。

林佳明:阳明病依法当多汗,今谓其人多汗者,指其人平时即多汗,患阳明病则更多汗也。以是则津液大量外也、故不待有湖热即胃中燥、大便硬而语,故以小承气活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一,腹中转失气者,是肠中燥屎结成,因药物的荡涤推动,气机得得以转动,肠腑浊气下趋,可续服小承气汤一升以攻下燥屎。

三,假若明日又不大便,脉不滑疾,

陈小芳:211条,发汗多→伤津→再发汗→气随津脱→心气不足、热扰于神则死。

阳明热邪迫肺则喘,津液枯竭,津不荣目,则两目直视不能转动,脉弦,弦是阳脉,表示正气尚存,预后尚不会太差,涩脉为阴脉,表示津液枯竭,预后差。若病情较轻的,仅有不大便和发潮热、谵语者,可予大承气汤,大便利则停服,中病即止。

陈青:214阳明病,谵语,发湖热,脉滑石疾,阳明实热燥结证俱,因“脉滑而疾”,治以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证邪最重,脉必沉实有力,此脉滑而疾,说明热势散漫,燥热结而未甚。治宜先行轻下,与小承气汤试採之。

陈青:213阳明病汗出过多,或太阳病误用汗吐下后,津液耗伤,胃肠干燥,则大便硬结。此为“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谵语,则是阳明热证上扰心神的常见症。治以小承气汤行气通便。

陈青:212伤寒表证,误施吐下,劫夺津液,邪从燥化,转属阳明,热结成实。五六日至十余日日不大便、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等,均是家燥实已成之重证表现。

陈小芳:212条,伤寒吐下太过→伤津液→无大便→阳明热盛→内扰于神(独语或谵语)。

肖春宏:脉弦,弦是阳脉,表示正气尚存,预后尚不会太差,涩脉为阴脉,表示津液枯竭,预后差。@广西钦州–林利城(学委)

林佳明:发汗多,汗不得法而汗出多,但病不解,又重发汗,失治也。津液大量丢失,致胃中燥,故发谵语,气衰血虚,若伤津极而致脉短,又热实谵语,正虚邪实凶候,同样是热实谵语,脉自和者为精气未衰,下之可治,曰不死。

肖春宏:用承气汤,大便水泻,耗伤阴血,所以慎用。阴不亏血不虚,没有事。

条曰:“阳明,少阳合病……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汤。”《金匮要略·腹满病际证并治第十》曰:“脉数而滑者,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

林佳明:条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下之。”

高一萍:重发汗是发汗多的原因,"重发汗"有下面几种情况:阳明表证当选用桂枝汤者,误用了麻黄汤;或本当选用麻黄汤而误用了大青龙汤等等

曹丽君:211条,谵语则属于虚证,由于汗为心之液,必得阳气蒸腾化而始出,发汗过多,阴液走泄,阳气外亡,导致心气散乱,神明无主,故发谵语。211条,脉短是气血不足,不能充盈于脉,由正气虚衰所致。

阳明病虽表证未解,但其化热化燥的进程已经开始。在仲景时代,仅只能选用发汗常规方药即桂枝汤与麻黄汤,重要的是怎样掌握好分寸,若发汗过量,一方面伤心阴、亡心阳,若心阳耗散,则心神浮越;另一方面鼓荡里热,热扰心神则心荡神迷,故其人谵语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条曰:“阳明,少阳合病……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汤。”《金条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下之。”

参与者: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梁天、符英、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上证的剧甚者必神志不清,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徽喘直视,皆病实正虚,险恶至极的征象,还可急下以求生;脉涩为气血已衰,已不可再下,故主死。上证轻微者,只发潮语和独语如见鬼状的谵语,则以大承气汤主之。

林利城:反复地发汗后,汗出过多,津液亡失,胃中干燥,热扰神明,故谵语,脉短,说明津液极亏,预后极差,脉不短(自和)者,说明津液尚存,预后较好。

陈青:211发汗过多伤阳,甚者亡阳而导致心神失养,故出现谵语,可根据脉象判断其预后,若脉短,属阳衰阴竭,为危重证;若脉象自和,真气未败,尚有生机,故曰“生”。

高一萍:阳明病,"谵语,发潮热",是里热里实壅盛,本属于大承气汤证,但是大承气汤证脉当沉实或沉迟有力,而本证"脉滑而疾",说明其证属于实中有虚,虚实夹杂,用大承气汤必有阴竭阳脱之誤,故仲景不用大承气汤,而改用小承气汤以代之。

服小承气汤后,可有三种转归:

主持人:林佳明老师

服用承气汤后三种可能的转归:一是腹中转矢气,此显示大便内结,故予大承气汤一升下之;

先讨论207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时间:2018年03月20日20:00-21:00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无数名医。书中每一条文、每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

那今天的讨论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同仁的踊跃发言,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讨论,也期待有更多的老师无私分享自己的知识(中医、养生、传统文化),生活因为分享而美好。谢谢大家!

讨论伤寒条文:211条、212条、213条、214条。

陈小芳:213条,阳明病表现之一:大汗→伤津液→胃津不足化承无源→大便硬→里实热盛→致谵语→予小承气汤。

本文由林佳明整理,谢谢林老师!

许永芳:患病后汗不得法,发汗过多,致亡阴亡阳,可通过脉来推断预后,若出现谵语脉短者(短脉:上不及寸,下不及尺)死,脉自和者不死。

”若者”是指上证因循失治,使病情更加严重。盖胃热亢极,火势燔炽,则由谵语发展到神识不清,不能识人,甚而昏迷。热极伤阴,阴液将竭,神明无所主,则见循衣摸床、惊悌不安之状。胃热上于肺,肺失清肃,气递不降,则微喘。热极津枯,阴精不能上注于目,则两目直视。

许永方:伤寒误吐下后,病不解,邪热入里,致不大便六七日,上至十余日,日脯所发潮热,而不恶寒,则外已解,可攻里。独语而见鬼状,潮热而谵语,大便已硬,可用大承气汤攻里。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林利城:伤寒误用了吐下法,津液亏虚,胃中干燥,燥屎内结,阳明腑实已成,则见不大便,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若津液继续耗伤,热邪更炽,则神志更加不清,不识人、循衣摸床。

本条无论证或脉均宜大承气汤,谓小承气汤主之可疑。尤其“因与承一”以下为文更不可理解,其中必有错简,故不释。《金匮要略·腹满病际证并治第十》曰:“脉数而滑者,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本条无论证或脉均宜大承气汤,谓小承气汤主之可疑。尤其“因与承一”以下为文更不可理解,其中必有错简,故不释。

211、发汗多,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若病不增剧,仅见潮热、谵语、数日不大便等,是燥热虽结,津液虽伤,然未至热极津枯,故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燥结以泄热。“若一服利,则止后服”,乃示人中病即止,勿使过剂,以免伤正。

反见微涩。微为阳气虛衰,涩主阴血不足,是“里虚”也。正虚而邪实,攻补两难,故曰难治,并成之曰不可再用小承气汤。

若里热不甚,见发热谵语,可予大承气汤,汤入热去(从大便下),病可好转。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