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92

人类在古时就懂食物营养的重要性()

健康号2023-05-27 18:44:040

18世纪中叶以前,关于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虽然已形成了大量的观点、学说甚至理论,有些还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但这些认识多是表面的感性经验的积累,缺乏对事物全面和本质的认识(比如当时对食物和人体的构成一无所知)。直到1785年法国发生“化学革命”,鉴定了一些主要化学元素并建立了一些化学分析方法,才开始了现代意义的营养学研究(标志着现代营养学的开端),即利用定量、科学的方法系统地对那些古老的或新的营养观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验证。当然这一时期营养学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化学、物理学突飞进的发展,还依赖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学科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我国对食物营养及其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771年,)官方医政制度就把医学分为四大类: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其中食医排在“四医”之首。食医是专门从事饮食营养的医生。2000多年前的战国至西汉时代编写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原则,这是最早提出的膳食平衡理念。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用豆豉、大豆、小豆、胡麻、牛乳、鲫鱼等六种方法治疗和预防脚气病。唐代医学家思邈在饮食养生方面,强调顺应自然,特别要避免“太过”和“不足”的危害。另外,他还明确提出了“食疗”的概念和药食同源的观点,认为就食物功能而言,“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公元659年,孙思邈的弟子孟诜撰写了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宋、金、元时期,食疗学及其应用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如宋朝的王怀隐等编写的《太平圣惠方》,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疗方法。元朝忽思慧等撰写的《饮膳正要》,针对各种保健食物、补益药膳以及烹调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明代李时珍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学经验,撰写了《本草纲目》,其中有关抗衰老的保健药物及药膳就达253种。

了解更多营养知识,关注“涵涵营养

作为现代的你又知道人体吸收的营养成分是多少呢?涵涵营养来告诉你

人类在长达几百万年探索饮食与健康关系的历史进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还逐渐形成了祖国传统医学中关于营养保健的独特理论体系,即“药食同源学说”“药膳学说”“食物功能的性味学说”“食物的升、降、浮、沉学说”“食物的补泻学说”“食物的归经学说”“辩证施食学说”等。这些学说依据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站在哲学的高度,用辨证、综合、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研究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