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15

古代人谈养生

健康号2024-08-19 10:52:260

古代养生学认为,人生来就有适应自然,保护生命的本能。人类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认识到人是大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人必须与自然的变化相适应。《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生存必须倚仗天地之气的滋养,遵循四时之气的变化。不管是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还是昼夜晨昏的时序推移,都以天地阴阳二气的互相转化为中心。天地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所以要使自身的活动和外界环境一致起来,自觉的将自己溶于大自然的整体活动之中。

从以上养生原则中可以看出古人养生长寿秘诀和现代生的科学研究是完全一致的。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循之道。

古人养生还非常注意精神保养,认为健康长寿的原因是“精神内守”,神不外驰,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不作妄然之想,不白白消耗自己的精力,不让无谓的意念干扰自己的情绪,而使人体气血在体内正常运行。

人类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通过合理调整,加强养生是可以延缓衰老的。我国的传统医学就非常重视养生,古人在养生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春夏阳气外泄,秋冬阴气潜藏,因此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一日之中,“日中阳气隆隆,日西阳气已虚”,所以白天应积极活动以振奋阳气,夜间好好休息“无扰筋骨”。经文又云:“春气升发,物回阳之际,人的形体、心志也应舒展、畅快”。古人认为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清晨起来,披散长发,松宽衣带,悠然自得地在庭院里散步,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会有益于人体气机的升发,反之与时令的特点相背,会使脏腑气血运行不畅发生阻遏,以致生病。这就是法于阴阳、遵四时天气变化而养生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要保持生活的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是饮食上不暴饮暴食,平时注意气候变化谨慎起居,冬季阴寒冷冽,阳气宜藏不宜泄,人们就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少扰动阳气。对于劳逸,不可过累而伤筋骨气血,也不可过于安逸。《素问·宣明五气论》关于“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论述,就是提醒人们劳逸结合的科学安排生活、工作、学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